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下的文化产业版图中,中国动画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今年春节档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突破156亿元 ,暂列全球影史票房榜前5,中国动画产业的潜力再次震惊世界。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内容创作、技术创新、传播宣传等共同发力的成果,彰显了中国动画人对创作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专注坚持的作风和态度。
近年来,国产动画在创作与播出方面呈现出双增长态势,题材结构有所优化,文化题材崛起成为一大亮点。但同时,中国动画行业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从质量把控上看,部分作品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为增加时长而注水,导致剧情冗长拖沓,观赏性大打折扣;创作题材同质化严重,部分动画制作机构盲目跟风热门题材,缺乏创新和深度,未能及时满足用户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全龄化、多元化题材需求,与市场需求脱节。从市场环境来看,尽管中国动漫用户规模已超过4亿人次,但人均动漫消费水平较低,动画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此外,动画播放渠道较少、资金回收速度慢,面对播放平台缺乏议价能力等问题,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东布洲动画周策展人在活动开幕式上致辞
正是在这样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第六届东布洲动画周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临江新区举行。此次动画周以“动画×”为主题,寓意动画在跨界融合中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为中国动画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与思考的关键平台。活动期间,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东布洲动画周的三位策展人,东布洲动画周发起人,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发起人、总策划人皮三,动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教授陈廖宇,追光动画总裁、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于洲,试图从他们的观点中探寻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创作养分
近年来,中国动画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皮三指出,中国动画人应先做好自己的事,沿着中国文化的道路,通过文化自觉进行大胆创作。“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丰富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习俗等都是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陈廖宇对此有着更为深入的见解。他认为,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应是表达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这意味着,动画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化元素堆砌上,比如简单地将传统服饰、建筑等元素生硬地嵌入动画,而应该借助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起独特且独立的表达体系。就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它可能以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但在情节设置、角色塑造上融入现代价值观和创新思维,让观众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找到全新的观看体验。创作者更应关注作品核心要表达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有力的叙事工具,传递出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于洲以追光动画为例,分享了创作的心路历程。早年,追光动画尝试原创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了诸多考验。在不断探索后,他们发现传统故事和传说类文学作品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当下,青少年的阅读习惯逐渐弱化,生活节奏变得快且碎片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动画人理应承担起用动画讲述好故事的责任。从市场角度出发,一部好的动画故事,既要精准把握大众情绪,了解当下年轻人、中年人内心的焦虑、困惑和梦想,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又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具备艺术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为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滋养。这就要求动画人不断提升作品的专业水准,在剧本打磨、画面呈现、音效配乐等各个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
激发行业活力的多元引擎
历经数年发展,东布洲动画周已成功举办专业展映活动百余场,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优质动画短片超过5700部 。包括《大圣归来》《中国奇谭》《哪吒》《大鱼海棠》《长安三万里》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动画制作团队,以及动画行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均在此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动画艺术的无限可能。
于洲介绍,今年动画周虽未大规模开展市场板块,但仍精心设置单元,为创作者和版权采购方搭建对接平台。这个平台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简单的商业对接场所,更是动画行业资源整合、项目孵化的重要阵地。在动画周的见证下,许多动画人实现了成长与蜕变。第一届的获奖选手如今已成为评委,他们身份的转变,既是个人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动画周对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证明。还有不少项目在这里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与支持,得以从创意走向现实。甚至有的团队因动画周的吸引力选择入驻,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此地逐渐成为动画人的“绿洲”。
皮三提到,动画周可看作行业的催化剂。今年,众多学校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学生们在动画周的展映单元看到了风格各异、题材多样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充满奇幻想象,有的聚焦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交流单元,嘉宾们分享的前沿理念、创作经验以及行业趋势,更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们回到校园后,学习态度和方法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创作并寻找资源,积极探索动画世界的奥秘。动画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对动画的认知,帮助学生冲破信息茧房,让他们看到动画行业更为广阔的天地。
突破边界,迎接创新变革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动画需要突破传统边界,拥抱创新。陈廖宇提出“动画本身不重要,表达才更重要”的观点,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画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如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融入动画创作,为动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陈廖宇以《阿凡达》为例进行阐述,这部电影的技术属性使其存在属于动画还是真人电影的争议,但从观众欣赏角度看,作品的好坏才是关键。观众在观影时,更在意的是能否被故事所打动,能否沉浸在影片营造的世界中。同样,在学科建设方面,也不应局限于学科界定,而应服务于更好的表达。动画行业不应被传统的定义和模式所束缚,要敢于突破边界,探索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
皮三介绍,东布洲动画周一直设有海外单元,这一单元的存在促进了国际动画市场在学术、创作和内容方面的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与国外动画人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动画人能够了解到国际前沿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这也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交流中,中国动画不断探索海外传播之路,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动画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陈廖宇表示,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才能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皮三提到,每年动画周都会提前几个月策划主题,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希望动画周能保持独特气质,避免落入俗套。动画周的主题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还要体现出对动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第六届东布洲动画周在关键时期为中国动画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机遇。在面对挑战时,中国动画人应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新,推动中国动画行业持续发展,创作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优秀作品,在国际动画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光明网记者刘冰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