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18 11:35

  作者:鲍远福 蒋翼壕

  在新媒介、新技术与电影拍摄手段不断革新的今天,意大利女导演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的黑白片《还有明天》,通过独特的内容形式、情感意趣、审美风格,在当代影视创作中重构了新的秩序。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还有明天》海报

  当短视频平台的大女主剧陷入同质化困境,当好莱坞“政治正确”模式下的《小美人鱼》《白雪公主》等女性题材作品再也无法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充斥着资本逻辑和陈词滥调的院线片市场里,《还有明天》如同注入一潭死水的一剂强心针。这部小成本艺术电影,夺得意大利年度电影票房冠军,并横扫意大利电影大卫奖的六个奖项。如同夹缝中迸发出的一颗新芽,为渴求文化多样性与艺术多维度的当代观众带来了欢笑、泪水和凝思。影片中那股看似柔弱却能够“冲破一切”的韧性力量,将庸常生活中的惊奇感与探索性重新唤醒。当女主角迪莉娅将选票坚定地投入票箱的那一刻,银幕内外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银幕上的她,眼神中交织着不安与坚定;银幕外的观众,因这份难得的深度共情而泪流满面。

  在主题表达层面,《还有明天》以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为舞台,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撕开传统父权家庭的疮疤,让观众在窒息般的压抑氛围中触摸女性觉醒的脉搏。影片通过充满张力的影像语言,为我们展现女主人公的生存境况。开场的昏暗地下室场景里,迪莉娅向丈夫道早安,却换来一记响亮的耳光。迪莉娅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习以为常的沉默。同时,以近乎荒诞的喜剧手法,将家暴、性侵、经济压迫等残酷现实包裹在俏皮的音乐和夸张的肢体语言中。当丈夫殴打迪莉娅时,背景音乐突然变成欢快舞曲,人物之间的动作也被编成舞蹈,暗示暴力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日常演奏”。

  这种独具特色的设计,揭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张力,即以意大利式喜剧基因和光影符号的转换来解构电影中的暴力。当家暴场景被编排为荒诞的双人舞,当浪漫音乐与施暴动作形成尖锐对立,当特效处理下的鼻血与肉体上的掐痕在虚实镜头之间切换,构建起一种充满张力的视觉奇观,既消解了暴力的血腥感,又凸显其荒谬本质。这种“以谑写痛”的手法,将观众从情绪宣泄引向理性反思,彰显了“新现实主义”导演出色的运镜手段和影像语言处理能力。

  这种强烈的反差与不和谐感,揭露了一种更深刻的社会悲剧。即当暴力成为生活常态,受害者丧失愤怒和反抗的能力,暴力便不再是肉眼可见的压迫,而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精神烙印。

  在人物形象塑造层面,迪莉娅的生存境遇是无数传统西方女性命运的戏剧性缩影。影片通过瘫痪公公的猥琐凝视、丈夫的暴力统治、社会对女性“奉献”的规训三重枷锁,构建起压抑的父权牢笼。那些浸透生活质感的细节——断掉的马桶拉绳成为丈夫苛责的借口、女人在宴会中无法上桌吃饭、价值仅存于操持家务和生育后代——在克制的镜头语言中堆叠出暴力图景。这些场景没有煽情的对白,却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结构性的暴力——女性被物化为家庭运转的零件,是男权社会和性别政治的“符号附庸”,在男权社会秩序中被剥离的沉默的背景音。

  影片更深层次的叙事张力在于主奴关系的辩证反转。一方面,丈夫掌控了迪莉娅生活中的一切,在家庭中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绝对权力依赖于迪莉娅的“主动认可”和“自我规训”,丈夫的特权是建立在迪莉娅无休止地劳作之上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当迪莉娅以静默的坚韧支撑起整个家庭的运转时,权力关系已经悄然发生反转——施暴者看似掌控全局,实则已成为被生存系统绑架的囚徒,其暴力本质是面对隐性失权焦虑的病态宣泄。这种被遮蔽的“弱者”属性,在迪莉娅觉醒之际将转化为颠覆性的力量。

  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便是这种转变和觉醒的契机。影片将国家政治进程与个人命运的转折巧妙缝合:当迪莉娅攥着选票走向投票站时,镜头中不断展现无数手持选票的女性群像,将个人的抗争升华为群体的共鸣和时代的共振。投票箱在此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女性从“附属品”到“觉醒主体”的身份重构与社会认同。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思想表达层面并未陷入传统女性主义电影“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单一叙事结构,而是以更富历史纵深的视角揭示父权制度下的压迫。影片通过开放式结局的留白处理,将迪莉娅投下选票后的命运悬置于希望与困境的张力之中,当完成投票的迪莉娅回到家中,迎接她的或许又是一轮殴打,但那张浸透觉醒意志的投票已如种子埋入土壤中。她成功地以自身的行动打破命运的锁链,使女儿得以挣脱命运轮回的宿命,而瘫痪在床的公公最终病逝于床榻,预示着旧制度、旧势力终将不可逆转地走向消亡。这种处理突破了简单化的“反抗-胜利”叙事套路,展现出女性觉醒过程的复杂性与文明历史进步的渐进性,使女性主义叙事获得更具穿透力的历史纵深感。

  不过,与《还有明天》中迪莉娅冲破牢笼形成互文的,是该片在国内院线市场遭遇的遇冷。这种现象也映射出如今全球艺术电影在商业院线中的生存困境。一方面,影院基于预售数据和上座率调整排片,使得小众题材往往“叫好不叫座”而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女性议题的严肃性也可能令观众望而却步。然而,这种“市场理性”恰恰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当资本主导的排片机制忽视多元表达时,我们是否在无意识中复刻了影片中“压迫者”的逻辑——将“不赚钱”等同于“无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错位的映照,让影片展现出超越银幕的思辨张力。当迪莉娅的选票轻飘飘地落入箱底,我们听到的是一声跨越时空的呐喊:女性的解放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恩赐,而是无数个体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漫长征程。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或许,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追寻本身便是一种隐喻。真正的觉醒,也许需要穿越泥泞,需要忍受孤独,但每一步的大胆前行都将指向更加自由的明天。面对商业化浪潮和资本逻辑裹挟的电影市场,观众手中的每一张电影票,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在为了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投票;当面包与玫瑰由冲突走向和谐共存,女性主义理想也终将在这样的坚持中获得绽放的希望。

  (作者鲍远福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蒋翼壕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还有明天》:“面包与玫瑰”的女性叙事突围

  • 从《初步举证》延伸的思考:社会规训下的女性解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