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 昌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甄别“好苹果”和“坏苹果”的能力,要把好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直言的胆略,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和敢于批评的勇气。被评论者也要有接受的雅量,要有坚守“好苹果”的执着,也要有处理“坏苹果”的客观态度。
“剜烂苹果”,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这个生动比喻,出自他的杂文《关于翻译(下)》。他在文中呼吁:“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这个比喻生动幽默,意味深长,给文艺评论工作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带来许多深刻的启迪: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甄别“好苹果”和“坏苹果”的能力,要把好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既要有能力挑出外表平实而果肉甜美的好苹果,也要有能力认出表面浑圆而内核腐臭的烂苹果,也就是有敏锐的鉴别能力,首先要能够分辨出好坏美丑,进而才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尤其不能把好苹果说成烂苹果,更不能把烂苹果说成好苹果。文艺评论要有战斗力、说服力,不能无的放矢,不能乱放空炮。
文艺评论工作者在才学识力上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要提高自身学养,增强语言表达,磨砺思想锋芒。试想,倘若两手空空,一脑袋糨糊,即使表面光鲜、内里酸臭的“烂苹果”摆在面前,又拿什么工具去剜呢?文艺评论既要有指导性的价值引领,又要有权威性和独家性,而且还要好读易懂、深入浅出,有说服力。长文读起来不觉得累,短文读起来不觉得浅,具有时效性、可读性,观点中肯,立场鲜明,论证活泼,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直言的胆略,旗帜鲜明,有见有识,勇于亮剑。做到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文艺批评要真正发挥“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生力军作用,而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
文艺评论要提倡客观、理性的视角,倡导讲真话、讲道理的方式,营造善意交流的氛围。要有品位、有担当,也要有温暖的人文关怀。“剜烂苹果”并非要把带疤的“苹果”统统“抛在筐子外面”,这也正如鲁迅所言:“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着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艺评论离不开可贵的建设性态度,要去芜取精、祛邪疗疾、对症下药,不能粗暴武断,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抡板斧乱砍。
鲁迅先生关于“剜烂苹果”的比喻,简明准确而又生动形象地阐发了文艺批评的性质和功效,同时也是对我们理论评论工作者们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正需由此入手。
记得在某影视剧上演之时,一位名家曾经放出口风说已做好再次挨骂的准备。此前他在另一部作品中的表演,引起过很多争议,也算是见过了风浪,所以这回他自信地表示:再次面对各种批评,他的“耐力”绝对大有长进。
平心而论,这位先生在上一部剧中的表演,确实有很多缺憾。当时受到很多观众的批评,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他的“耐力”大有长进,说明心理状态比较稳定,是一种健康现象。但他现在说自己做好了“再次挨骂”的准备,说明他还是把上次观众对他的批评当成“骂”了。
古人说:“入木三分骂亦精。”如果以事实为依据,一针见血地“骂”上一“骂”,当然也不一定就全是坏事。不过,我相信当年大部分观众对这位名家的批评,还是出于爱护的目的的。这种“批评”跟“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把这种诚恳的“批评”一律看成“骂”,客观上就会成为拒绝批评的一种方式:谁愿意无缘无故地被人骂呢?同样,谁又愿意无缘无故地去骂人呢?
现在文化界某些人有一种不好的心态,就是谁批评我,谁就是在和我作对,谁就是在骂我、侮辱我、诽谤我,谁就是在往我的眼睛里揉沙子。这种心态,是值得商榷的。
不知那位先生“长进”的所谓“耐力”是什么意思,不过我知道,手术刀划在身上的滋味可能很不好受,却可以为人解除病患。倘若捂起耳朵,一味拒批评于朋友圈之外,就应该去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重读《扁鹊见蔡桓公》那一课了。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直言的胆略,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和敢于批评的勇气。被评论者也要有接受的雅量,要有坚守“好苹果”的执着,也要有处理“坏苹果”的客观态度。文艺评论不仅仅是表扬和赞美,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正如那位名家以及其他一些被评论对象所经历的批评一样,虽然可能让人感到不适,但正是这些批评帮助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当然,批评并不是个人泄愤、碰瓷、拉偏架、打群架的工具。文艺评论工作者首先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既要有批评的锐气,也要有建设性的态度,帮助文艺作品和创作者不断进步,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文艺评论,请直言!(高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