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DeepSeek来袭,AI再度震撼文学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DeepSeek来袭,AI再度震撼文学圈

来源:扬子晚报2025-02-25 09:41

  作者:臧 磊

  2025开年以来,DeepSeek相关话题热度不减。相较于ChatGPT,它强大的更符合中文语境的流畅文本生成能力让文学界再度感受到来自科技的“暴击”。

  与文学的十年纠葛

  如同十年前面对AI“微软小冰”一样,此次文学界首先给出强烈反应的还是诗人圈。

  1月份,《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在朋友圈发文称:“AI已给诗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不知道现在的诗歌是不是进入了末路,但是,现阶段的AI已经强大到我们太多太多的写作已经毫无意义了。”

  进入2月,《诗刊》副主编、诗人霍俊明也在朋友圈“告诗人”:“目前已发现个别人用AI生成的诗投稿,我们已经有检测AI写作的软件。如有此类情况,作者将被拉入黑名单,在《诗刊》永不刊用。”

  毫无疑问,诗歌因其独特的文学形式更容易被AI模仿。AI对文学的进犯也是从诗歌开始的。早在2014年,AI“微软小冰”就已拥有写“诗”的功能。这十年间,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它的AI同行们写出了更多的诗作,2023年,Chat GPT爆改了欧阳江河的《凤凰》,轰动一时。AI在诗歌界的每一个动作都引发极大讨论。

  此次出现的DeepSeek,只要向它发出足够清晰、精准的指令,就能得到符合中文表达的文本。不光现代诗,甚至连对格律都有要求的旧体诗,DeepSeek都能一秒给出结果。随着用户对DeepSeek文学“创作”性能的测试越来越多,这些AI生成的诗歌、散文等作品渐渐刷爆网络。

  青年诗人邹黎明之前试用过一些AI产品,感觉它们在现代诗的制作上完全是“人工智障”,而此次DeepSeep的出现明显不同,它对很多类型诗歌的模仿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这令他十分惊愕。

  新锐诗人、扬子江诗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刘康向记者讲述了他的DeepSeek试用体验,“它的语言处理能力明显比‘微软小冰’强很多,它生成的诗歌比大部分诗人要写得好很多,它可以淘汰掉大部分的二流和三流的诗人”。

  相较于诗歌领域,AI在小说创作上走得更远。2024年上半年,第一部人工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在上海发布;芥川奖获奖小说《东京都同情塔》,有5%是AI写的;网络上,由AI生成的类型小说比比皆是。

  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成为文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语境。如《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所说,“AI技术使用的积极性在于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让全民写作成为可能,拓展了风格与题材,尤其在幻想题材方面。同时,AI技术推动了文学作品从单一的文字形式向多模态形式的转变,让影音图文的泛文学成为时代文艺的主流”。DeepSeek的出现,让这一发展趋势更加明朗。

  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

  DeepSeek的技术能力究竟有多强大?已有多位人工智能专家给出清晰的评价。他们认为,相比于此前的AI工具,DeepSeek在算法上做了优化,在生成长文本方面逻辑性更强;比起国内之前的AI产品,它的使用体验更为顺畅。

  但它仍然处于对生活无力感知的阶段。刘大先认为,在AI尚未获得自我意识之前,AI技术对创作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激发灵感、建构框架、生成初稿和优化语言等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人机结合的作品仍未能呈现出原创性,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剪切、拼贴、混搭与杂糅。

  DeepSeek的推理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面对各种问题,它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逐步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在对话框里,它完整展示详细的思维链过程,这种“透明化推理”让用户不仅能获得答案,还能观察AI的思考逻辑。但这种推理会带来差错。陕西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试着用DeepSeek写一篇综述,发现里面有部分内容是伪造的,更妙的是,其中有一条还伪造了他本人说的话。“史料也有伪造的,关键是它的文言文写得很好,你还看不大出来”。

  在几天后,该教授又发现了一处错误,“它把册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的诏书,词句前后顺序打乱,重新组装一下,冒充册立李恒(唐穆宗)为太子的诏书”。

  在讲求逻辑缜密的学术研究领域,DeepSeek这一辅助写作功能明显有缺陷。它给出的文本需要使用者一条条精细甄别,所花费的精力并不比自己写来得少。

  在文学“创作”领域,DeepSeek也有它的局限性。刘康告诉记者,DeepSeek的诗歌写作表现不出一个诗人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气息”或者说“调性”。另外,“我既难过又忧伤又开心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它是表达不出来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比如说要写夜晚的深邃,像“阒寂”这样的词汇,DeepSeek是不会使用的,它“达不到作者所想达到的效果”。

  邹黎明也认为,虽然DeepSeek写出了看着还挺不错的诗,但它并没有威胁到语言技艺,甚至是修辞技艺。“很多修辞虽看着特别新颖,让人眼前一亮,但对一个资深阅读者来说,还是会发现稍欠妥帖,差那么点意思”。

  AI在小说创作上同样如此。它生成的文本虽然逻辑完整,但它选用的词汇、情节设定和文章立意,都是常见的“大路货”,或许对于算法而言,资料包内最常用的就是最稳妥的。

  刚刚当选为广东省作协主席的谢有顺曾在一次活动发言中表示,“AI跟文学之间的区别也许就是它有数据,但是它还没有思想。只有思维还没有心灵,或者只有技术理性没有道德理性。我觉得文学之所以还有尊严,一是可以创造语言,二是可以创造现实。这两个都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的。对不存在的语言如何创造,对不存在的现实如此着迷,这就是文学的尊严的走向,也可能是AI永远不可能打败我们的地方。”

  从“非人”回归到“人”

  从刻龟壳到激光照排,从纸质印刷到电子屏,书写与传播的媒介再如何改变,其背后都站着一个“人”。但这一次,随着人工智能的渗入,文学的主体发生了动摇。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光芒认为,“文学本质主义”建立在文学必须有“人类”的想象力和情感基础之上;“作者中心主义”建立在文学的写作是和作者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相对应的。AI对文学的进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理解这两个概念。

  2月5日,阅文集团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作家助手”已经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R1大模型,以增强“作家助手”的问答推理能力和描写润色效果;2月14日,《十月》杂志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县@智’在出发:2025·DS文学青年返乡叙事”征文大赛,“希望在纸媒以外,借助以AI为助力的新叙事手段,去拥抱和参与当下正在发生的新书写史,拓展“‘县’在出发”栏目的表达空间。”

  人工智能作为辅助角色,正进入文学现场。那么,人类该怎么进行文学创作?很多文学圈的人注意到了人工智能无法到达或还没有到达之处,那就是“人”的所在。“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会用它去写作的。哪怕让它生成一首诗,在此基础上去修改,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它会破坏我对诗歌的感知和气息,对个人写作极为不利”。刘康认为,DeepSeek无法复制“人”的诗歌写作的味道。

  诗人笨水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AI来袭,人类写作如何保持有效性》一文中,他写道:与一系列算法规制下的AI写作相比,人类的写作属于“野生写作”。野生写作,是处处透着“人味”的写作。他甚至认为,AI对文学的进击,在召唤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写作。“诗人、作家在智能社会,凭着人类独有的感官系统,抱着重新认识世界的心态,去细察、感受万物,重建万物之间的文化联系”。

  “AI创作将可能推动文学回归到‘人’,回归到‘诚’。从语言技艺回归到生命技艺。”在采访的最后,邹黎明如是说道。(臧 磊)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 城:如何面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的中国电影

  • 《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