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子轩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七回,以蒙古伐金的进与退、郭靖黄蓉爱情的分与合为两条主要线索。开篇以闪回的方式介绍故事背景:蒙金混战、宋廷苟活、郭靖与黄蓉相识、洪七公传授降龙十八掌、桃花岛巨变、郭靖与黄蓉误会等。此后,郭靖与蒙古大汗产生矛盾,在养育之恩与民族立场的对立下,坚决选择家国大义,与此同时,黄蓉逃脱欧阳锋追捕,找寻郭靖。最后,二人相遇,携手劝阻蒙军借道伐金,展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崇高情怀。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剧照
徐克素有“鬼才导演”之称,他之前的作品如《黄飞鸿》系列、《狄仁杰》系列、《七剑》《蜀山传》《龙门飞甲》等影片,在武侠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影片凭借独特的视觉风格、精彩绝伦的动作设计,以及深刻的主题表达,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他擅长打破传统武侠电影的固有模式,不断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影体验。此次他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主题表达、叙事手法、角色塑造上都进行了创新尝试,试图在传统武侠故事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重新解读了侠义精神,突破传统对侠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简单理解,强调“侠”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责任感和信念。将故事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以家国大义为核心,使影片的格局和立意更高。徐克在影片中强化了郭靖作为“和平主义者”的设定,借助其与成吉思汗之间的冲突,展现“以文止战”的理想主义。通过郭靖的成长历程与思考,让观众重新审视武侠的真谛,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进行了现代视角的诠释。这一改编既呼应了金庸原著中郭靖突破狭隘民族主义的思考,也与当下年轻观众对“反战”“多元包容”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然而,影片弱化了传统武侠的快意恩仇,转而聚焦于家国大义,虽深化了主题,却也因叙事节奏失衡和逻辑断裂,如欧阳锋突兀的“嘴炮退敌”、家国主题的强行升华,遭到诟病。
影片将故事置于宋蒙对峙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真实存在且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代。通过展现南宋面临蒙古铁骑威胁的历史大环境,如襄阳城外的战火纷飞、蒙古大军的压境等,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局势与历史厚重感,为武侠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土壤。徐克的“历史武侠”路线,虽具新意,却因未能平衡写实与写意而显得割裂,既牺牲了一定的战争意境,又消解了武侠的“浪漫乌托邦”。武侠作为“梦的文学”,一旦因为现实意蕴而放弃乌托邦家园,就是南辕北辙了。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历史武侠”的尝试,我们要明白,武侠的优势本就在于其包罗万象的广阔性。古龙曾说:“我一向以为武侠小说的趣味,本该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趣味,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能同时并存。侦探推理小说中没有武侠,武侠小说中却能有侦探推理;言情小说中没有武侠,武侠小说中却能有言情。”用战争表现武侠,符合当下年轻人“反战”理念,不失为披沙拣金之举。鉴于此,武侠电影要有所突破,不应该忽略恩怨情仇、打打杀杀以外那些具有现代价值的东西。江湖之大,承载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虚名薄利、镜花水月,正如金庸先生所言:“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其所指则是现实社会。如果武侠电影能够选取合适角度,指涉当前社会问题,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影片不仅在主题表达上需要改进,在影片的立体感和饱满度上亦尚堪斟酌。比如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启用肖战等流量明星,试图以偶像效应吸引年轻观众,却因角色适配度不足引发争议。徐克曾成功打造了东方不败等角色的经典形象,但此次《侠之大者》中,黄蓉的塑造似乎少了三分灵气,郭靖的塑造则因过于强调“圣人化”而缺乏人性弧光,削弱了观众的共鸣感与代入感。什么才是当下年轻观众青睐的角色呢?是立体化、有缺陷的英雄,如叛逆的杨过、市井的韦小宝;是成长型的角色,如《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完成从任性叛逆、肆意妄为,到跳下悬崖、自我悔过的成长,《龙门飞甲》的凌雁秋,完成从执着复仇、狠毒决绝,到放下仇恨、敞开心扉的成长。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华筝反而更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她那率真洒脱的天性讨喜可爱,还在于她对爱情的处理方式(向往、失望、挣扎、成全)遵循了成长型人物的特征,引发了观众的代入感。
另外,在叙事节奏和冲突设置上,大概是出于对未读过金庸原著的观众的照顾,影片中设置了略显冗长、琐碎的前情回忆,导致最后展示家国冲突的时间受到压缩;郭靖也缺少了“我一生苦练武艺,连母亲和蓉儿都不能保,练武又有何用?”“我一心要做好人,但到底能让谁快乐了?”“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这些引人深思的内心冲突的展现。影片试图以郭靖的“文斗”替代“武斗”,虽呼应了和平年代“侠”的内涵,却因缺乏戏剧冲突而显得平淡。金庸武侠的真正魅力,在于将个人成长与时代洪流交织,如杨过的偏执与救赎、张无忌的权力挣扎等。若改编仅停留在主题、口号上,而忽视角色的情感纵深,显然难以触动观众。
徐克善于打造充满奇幻色彩的武侠世界,如《新龙门客栈》中的大漠孤烟、龙门客栈的神秘诡谲;《蜀山传》里的仙侠奇景,悬浮的山峦、绚烂的法术光芒等,突破现实局限,为观众带来如梦如幻的视觉震撼。此次,徐克试图借助草原广阔的叙事空间来构建阔大的审美意境,表现战争的宏大场面。如电影开场的铁浮屠重甲骑兵压境,采用全景构图,密密麻麻的骑兵与远方的天空和山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战争宏大残酷。又如草原上一人一马在逆光中渐行渐远,蒙古包炊烟与战场狼烟在长镜头里交织,将“侠之大者”的孤寂与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很好地将场景与武侠文化内涵深度融合,只是注重了视觉上的形式实验,陷入“为炫技而炫技”的误区,导致“为国为民”缺乏了一定的张力。影片中一些特效场面,过于追求奇幻绚丽,背离了原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风格,使武侠的“以武证道”沦为视觉奇观的附庸。
徐克的探索虽不完美,却也从侧面为金庸武侠的现代化改编提供了启示:唯有在尊重原著灵魂的基础上,以创新表达回应时代命题,才能真正让武侠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重燃江湖”。(王子轩)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