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纪如风
近年来,电影工业化生产成为业界与学界鼓与呼的重要电影发展趋势。广义上的工业化生产,是指电影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的协作化、制作的流程化与规范化,借助技术完成制作及制作循环,借助明星机制生产或进行系列化品牌开发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纷纷对其进行尝试,如系列生产代表的“熊出没”系列、数智工业化生产代表的“流浪地球”系列等。
但在此背景下,也出现了部分作品“满纸荒唐言(故事)”,却用工业制作的文本之外的“辛酸”故事来试图掩盖其内核不稳、故事琐碎、剧本低幼、“挂羊头卖狗肉”等诸多问题。如《749局》便是典型代表——该片借助工业符号来讲述逻辑不通的低幼故事,还美其名曰工业化生产。
《749局》的这种“工业浮躁风”在近期部分电影中依然有所表现,如《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这些工业大片在视效探索、工业生产、经典IP转化等维度可圈可点,也正因为这些作品有诸多优点,有发展空间,所以更需要我们说真话,发现真问题——这些作品表现出某种一致性问题:故事及其逻辑严重不足,作为“术”的工业掩盖了真正的“道”之剧作。
工业观念的偏离:盲目工业崇拜背后的故事脱离及逻辑瓦解
观念影响生产。以何种态度面对工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电影工业化生产的首要前提。在电影史上,诸多经典工业大片,大多秉承“工业为故事服务”的制作观。詹姆斯·卡梅隆就曾直接表达过此类观点:“3D不是未来电影要走的独木桥,电影的原则没有变,依然是讲故事……3D只是令我顺手的工具而已。”
但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观念偏离问题,即盲目工业崇拜,甚至以“工业制作”为“噱头”,脱离卡梅隆所言的“讲故事”的电影制作初衷与核心。
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为例,该片在经典IP改编、“著名导演+明星”式品牌组合、重工业化创作等诸多加持下,在预售时,达到了春节档预售第一的成绩。这种成绩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工业化生产的吸引力。但该片在上映后面临口碑滑铁卢,其核心是该片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琐碎式、关键情节不关联式的故事讲述方式,消解了该片的经典性与“受众好感度”。
可以看到,该片特别注重工业式宏大场景尤其是武打场景的营造,这也是徐克导演的优势。但该片的工业式场景或打斗的前后逻辑,并不严丝合缝。比如在影片最后蒙古大汗进攻宋朝城池时,郭靖与黄蓉居然试图通过“手拉手”的方式来抵御数万蒙古大军,且在这个时刻,出现了西毒欧阳锋以一人之势毫无逻辑地攻打蒙古大汗及其军队的故事情节。不仅如此,郭靖与黄蓉进入军队居然是出于“想看看蒙古人”这等荒唐至极毫无历史事实根据的原因……这些无逻辑甚至低幼的情节让此处的“工业式场景奇观”降维为了单纯的“视觉图”,只是让大众停留在欣赏视觉奇观的维度,却没有给大众建构一个合理完成的故事。
诸如此类的败笔,在该片中不计其数。这种宏观巨作+工业巨作与故事琐碎、故事世界观狭小之间的不对称,成为该片被人诟病的根源所在。
当工业制作下的视觉奇观以琐碎形式呈现,且缺少完整故事逻辑为支撑时,再绚烂多彩的工业奇观,也不过在此刻沦为了如PPT式的工业碎屑。
呈现重点的错置:工业与叙事的割裂与不和谐
工业盲目崇拜也会导致错位的问题出现。在美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丑产生的原因是“不和谐”。近期一些冠以“工业制作大片”的电影,出现了严重“不和谐”的“丑”态。这归根结底,是工业与叙事的割裂所致。
以《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为例,该系列的重要初衷是现代“封神世界”的建构。以往“封神世界”之所以让受众充满期待,与其搭建的相对完整的叙事逻辑世界有关,也与其立体人物形象塑造及文学想象激发受众想象有关。但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人物成为“现代性符号”,叙事也过于西方化(完全用西方叙事模式来重构东方故事)。该片在视觉呈现上颇为用力,为大众呈现了一场神魔人乱斗的视觉盛宴,但在此过程中,没有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将战争式视觉盛宴贯穿——极度的视觉轰炸与不知为何的战争,带给受众的只能是一头雾水。
再以《蛟龙行动》为例。该片对新主流大片的海战叙事进行了某种探索,着重展现“战争场景”与“视觉奇观”。但为何战争,战争中的文戏式叙事表达十分薄弱。这导致受众只能在其中看一场又一场的战争,而毫无叙事体验感。
显然,这两部作品都是将影片呈现的重点放置在了能够呈现工业式视觉效果的“战争场景”上,且表现出用多多益善的工业奇观来堆积叙事的心态,以此向受众表达“该片工业制作用心”的潜台词。但这种无叙事情节贯穿的奇观弹药群,只会让受众在吵吵闹闹的观影体验中如坐针毡。
工业投机的风气:以工业为噱头的工业宣传法与工业卖惨术
在业内高度重视电影工业化的当下,出现了诸多冠以“工业化制作”或大肆宣传自己为工业化制作的作品,但其中部分作品似乎将作品本身与作品工业制作之间的宣传比重错置了,甚至部分作品试图采用“工业宣传法”(即工业制作如何不易等话语或思路)来弥补作品本身剧作上的问题。
这种工业宣传法和卖惨式道德绑架术,在近期部分电影中依然可见。号称宏伟巨作、投资数亿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其宣传时着力渲染其“制作细节”“技术升级”“导演对技术的高要求”“技术合作”等工业、制作层面的内容,在层层宣传之下,我们确实看到了比较不错的“封神世界奇观”(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也同样看到了工业复制式画面的堆砌与琐碎式轰炸。在一众逻辑性不强的厮杀画面中,工业制作下的视觉美,被消解成为消耗受众时间的工业废品。
号称重工业大片的《蛟龙行动》,其宣传重点是其工业化制作下的临场感营造与视听体验,并且宣传过程中也遵循“该片工业制作程度如何高,制作过程如何不易”等套路,但却有意无意忽视了对本该属于电影独特魅力的“故事”的重要阐述与宣传。显然,或许这也是此类作品自知个人水平后的“避重就轻”式选择——最起码这能够给大众营造出尽管故事不行,叙事逻辑不强,但至少对工业制作、画面要求高的“努力感”与“用功感”之“假象”。《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也是宣传时便特别注重通过一种“制作不易”的宣传叙事话语来吸引大众。但当大众进入影院后,看到的只是空有武侠奇观而无叙事串联的“视觉快餐”,甚至该片“侠之大者”的主题都十分勉强地靠着“喊口号”完成。
但同属2025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宣传方式便是将工业与故事叙事相融合。并且,其宣传也更多注重内容与故事主题的介绍,并没有产生避故事而谈工业的问题。显然,从“哪吒”系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与故事平衡的可能性及工业宣传与故事宣传的匹配方法。
当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演员表演、导演前期训练、工业制作等各个维度,都是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新高度、值得鼓励赞美的作品。但外衣之下的内核,更为关键,不可只追求华丽外衣(工业生产)而忽视长久内核(剧作故事)。
就电影而言,故事应该是电影的“1”,工业、技术加持下的种种奇观或其他内容,只能是“1”后的“0”。文中批评的这些电影,“0”很多,但核心的“1”却被忽视——所以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与核心:呼吁导演尤其是进行工业大片制作的导演,回到电影先讲好故事的初衷这个“1”上,才能“一生万物”。
期待中国电影更为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影视学博士,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