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舒博悉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今年10月28日恰逢叶圣陶诞辰130周年。他作为“五四”文学家,我国童话创作的领路人,语文教育及教材的奠基人,对我国文化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叶圣陶的影响力不只在国内,国际学界也在研究、赞赏着叶圣陶。这种关注,跨越时间、跨越文化、跨越领域。而叶圣陶的国际影响,又恰恰少有国内学者探究。回顾叶圣陶的一生、回顾他所著的经典书籍,可以立体全面地认识叶老,也了解那时的中国。
《倪焕之》中的“少年中国”
社会变革与民族复兴是整个20世纪世界的主线之一,许多社会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困扰着自身和国家的问题。而叶圣陶作为“五四”文学家,也吸引着海外学者们的注意。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的《少年中国:民族复兴与成长小说》一书,把叶圣陶与他的作品《倪焕之》作为整本书的开篇。
正是因为在倪焕之这样的角色、叶圣陶这样的作家,还有类似这些知识分子的青春形象背后,闪耀着光辉、崇高、奋进的“少年中国”形象,这种对民族复兴的持久渴望,激起了不同语境下的共振。旅美学者夏志清及耶鲁大学他的后继研究者都曾盛赞叶圣陶,面对现实主义小说的局限性与呈现“现实”世界的矛盾,叶圣陶不断试图通过“教育小说”这样的形式,解决困扰他们那一代人的社会问题,在写作与教育中完成自我创造。
正如钱杏邨评价叶圣陶,他怀着20世纪20年代那一代所持怀疑一切的态度,不吝于暴露所有的黑暗,生动刻画着城镇中的小人物们。叶圣陶努力探索如何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盛放全部抱负,努力在战乱与落后中用知识引领儿童穿过黑暗之门。当中国学者研究叶圣陶时,或许没有想到,他用艰难而积极的探索,向海外学者展示了属于中国文化的新的可能。
《稻草人》之后的中国童话
童话总能勾起人们共通的童真与理想。叶圣陶出现以前,中国几乎没有童话。叶圣陶出现以后,中国儿童有了自己的故事。很多海外学者都给予叶圣陶童话创作较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海外有着大量研究《稻草人》的文章。还有欧洲的王尔德学会刊物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将叶圣陶的童话与王尔德的童话对比,认为二者的美学追求和创作主题有相通之处。
除了叶圣陶对儿童所思所想的关注,一位俄罗斯学者在她的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中的女性问题》中还提到,叶圣陶鼓励女性接受教育、转变女性传统社会生态地位的思想。
无论是儿童还是女性,都是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弱势者,他们的个体需求被长期压抑。怀着爱与理想,这种为“不被看见”的群体创造接触更多知识的机会,是叶圣陶独有的追求,也正是伟大教育家精神闪光的体现。
江南水乡的文化符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人与他们的故乡相互成就。故土里生发的爱,于海内外都是共通的。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上美食天堂:江南菜式》、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扬州:当地中国文化历史》等一些海外研究江浙地区的书籍,都提到了叶圣陶在江南水乡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故事,说明海外学者不只关注叶圣陶的作品和成就,同样关注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又如,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传统园艺》一书,在“醉白池”这一章节中引用了叶圣陶的描写。这些无一不透视,叶圣陶成了海外学者眼中象征江南水乡的独特文化符号。
借当地名人了解地方文化,借地方风土了解文化人物,这是一种互相锻造,也是一种双向解读。叶圣陶让海外学者更好地认识江南水乡的丰富物产与清雅情致,苏州的生活也铸就了叶圣陶对乡土的眷恋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有所体现。
尽管如此,海外对叶圣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比如,还很少有海外学者关注他的教育思想,他们对叶圣陶的研究解读大部分都聚焦在某几部作品。在所有作品中,《倪焕之》可以说是最受海外出版界和学者关注的,其次是他的童话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叶圣陶作品在海外的翻译推介不够普及,作品翻译的种类也不够丰富,他的教育思想是基本没有被翻译介绍过的。所以在未来,通过更合理的渠道推动叶圣陶图书进一步在海外的翻译、重印、发行,也是继续推动叶圣陶国际影响的重要方式。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联互通,让文化名人与文化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舒博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