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包 澜
文艺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文艺界各方面都在总结成果、思考未来。
过去几年,以剧集为代表的视听文艺中涌现了不少精品佳作。前段时间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和“飞天奖”颁奖典礼上,反复提及的《人世间》《狂飙》《繁花》《三体》《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以及前两年播出的《山海情》《觉醒年代》等,都是案例。它们有的展现了史诗气象,打开了现实纵深,有的拓展了题材边界,丰富了艺术风格,体现着当前视听文艺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传统业态的繁华与困难
剧集佳作迭出,有赖于各方面的努力、各方面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就是近几年创作生态的变化。
数年前,“阴阳合同”“劣迹艺人”“业绩对赌”“耽改之风”“抢夺番位”“IP+流量”“收视率造假”等,都曾是剧集领域的热词。伴随近几年行业治理的推进和深化,喧嚣聒噪的声量被压了下去,屏幕更多留给了认真创作的人。
举例来说,正是因为摒弃了对流量IP的惯性追逐,严肃文学改编获得更大空间,才成就了《人世间》《繁花》;正是因为对“注水剧”的管控,对精品短剧的支持,才成就了《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
电视剧《繁花》剧照
这几年好剧频出没错,热度也仍在高位维持,但剧集从业者对作品所能够形成的传播影响的预期,却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几年前,主管部门会自信地讲“剧集是最受欢迎、最被关注、最普遍作用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艺术品”“作为观众文化娱乐第一需求的地位不可动摇”。而时下,业界仍会期待“现象级”作品再现“全民追剧”的盛况,但也会感到,这个工作的难度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综艺、纪录片做出“现象级”的难度要更高一些,不仅横向相比剧集作品如此,纵向相比几年前的综艺、纪录片更是如此。短短几年之前,网上网下,文化类节目、音乐类节目、真人秀综艺目不暇给,每个细分品类都是几大卫视、几家头部平台的必争之地。凡是大机构大平台,每年也都须有几个代表性的“现象级”节目,方能与其地位影响相称。而今天,网上网下,能够让观众们脱口而出、点到名字的“现象级”节目大概只剩下《歌手2024》等不多的几档。
难度从何而来?三年疫情、经济大环境对视听内容创作的直接影响是其中一个原因。
综艺最为明显,由于综艺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冠名,“金主”缺钱,招商难度随之加大,这使很多综艺项目停步在了策划阶段的PPT上。纪录片受众相对较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在机构平台需要降本增效之时,也往往被放在了投资片单中相对次要的位置。剧集的情形相对好些,所倚赖的,是供给端积累的丰厚产能,需求端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的良性运转,以及这背后的,国人长久以来对剧集这一文艺形式的钟爱。
如果说疫情和经济是阶段性的原因,那么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视听内容生产传播格局的深刻改变。具体一些,即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的迅速崛起。
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2023年,我国移动端网络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87分钟,其中短视频的用户黏性最高,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高达151分钟。
图片图源:新华网
站在艺术本位和学理视角,我们可以探讨短视频、直播具有多少作品属性,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情境,也可以探讨究竟该用节目、表演、信息,或是别的什么术语,方能更准确对它们进行概念界定。但显而易见的是,同为视听形态,在方寸之间的屏幕上,这些内容与剧集、综艺、纪录片等相对传统的视听文艺形成了正面对垒,为争夺用户时间展开了激烈厮杀,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优势。
新业态的精悍与野蛮
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网络视听新业态显示着强大的活力,也伴随着不少问题。这活力与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其创作主体的广泛性和基于平台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
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的创作主体数以千万计。创作主体的广泛性,极大激发了内容产能,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它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机制在操作层面变得难以落地。
拿当红的微短剧来说,虽然暴力血腥等严重突破底线的已不常见,有关各方也在下大力气扶持正能量内容,但雄踞第三方监测机构榜单的微短剧顶流们,多数还是原有的套路:重生逆袭复仇的模式剧情、人均亿万豪门的角色设定、动辄掌掴下跪的反转桥段等等。这类套路,表面上是艺术质量问题,但它在提供虚幻放任的情绪宣泄时,也在充任矛盾的蓄积池,更在驯化观众立场先行、不讲逻辑、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内容每日上新,高居热榜,久而久之会形成怎样的社会影响,值得深思。
同时,基于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又使得各种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经由大数据牵线搭桥,在“所有人面向所有人”式的传播中得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这种传播机制,在理论上是高效的、先进的。但对于负面内容来说,这种传播机制宛如指路灯和隐身衣,使其得以轻松借由公开的主流的渠道,实现隐秘而精准的传播。
近日,在社交媒体和学术圈中引起议论的“慢脚文化”“未成年暗网”“中老年擦边”等,反映的正是这个现象。负面不良内容点状加和、广泛传播,这样的情况,负面不良内容的提供者、观看者知情,平台或许知情,而社会舆论、管理部门却难以直观、及时地了解感知。
特别是,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欠发达、文化供给相对不足的地区,网民特别是未成年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往往越依赖线上视听内容,尤其是免费的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内容。负面内容叠加这样的传播机制,久而久之会形成怎样的社会影响,同样值得深思。
视听文艺需要好生态
正如近年来优秀剧集迭出离不开创作生态的积极改变,各类视听文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内容生态作为支撑。
在媒介环境、传播格局深刻改变的当下,各类视听文艺都值得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受到同等力度的规范规约和支持扶持。
剧集、综艺、纪录片也好,短视频、直播、微短剧,以及其他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视听文艺类型、视听内容业态也罢,都值得追求自我发展,也都可以张扬个性。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合规健康、向上向善。
短视频、直播、微短剧这些新兴物种,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更应该向阳生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些内容的规范规约和支持扶持,视听平台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它们是泼天流量的获益者,也是先进技术的运用者、全新业态的发明者,数据资料的拥有者。
剧集、综艺、纪录片等传统视听文艺,也需直面挑战,积极求新求变。比如,可以向新兴业态学习敏锐的市场嗅觉。都说互联网流量见顶,但微短剧却在不断发掘市场蓝海,海外发行也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时下,“银发一族”又成了微短剧新的增量目标受众。再如,向艺术高度、向技术手段、向传播模式、向运营手法等各个方向探索尝试,寻求创新突破。创新突破当然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沧海横流之际,也正是成就英雄之时。
正如剧集领域乱象减少能够让好剧从中获益,一个更加规范健康的视听内容生态,也一定会让各类有志于精品创作的视听内容生产者从中获益。(包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