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又一位女性作家——她为什么能“一飞冲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又一位女性作家——她为什么能“一飞冲天”

来源:北京晚报2024-10-19 10:02

  作者:陈辉

  因“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韩国女作家韩江赢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其实她也是诗人。该与她一起大笑的,应是诺奖评委会——这次又“蒙”过了赔率榜。

  韩江获奖,既意外也不意外:意外的是,韩江几乎算是“年轻作家”,直到2015年,她才踏上国际文坛,距获诺奖不足10年,而一般情况下,作家从写出代表作到获诺奖需20年;不意外的是,韩江此前已是获布克奖的首位亚洲作家(2016年),作品的品质过硬。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世界中没有冠亚军,但韩江确给人“一飞冲天”之感。

  韩江部分作品的中译本

  《素食者》轰动欧美

  韩江生于1970年,她的父亲韩胜源是韩国著名小说家,曾获代表韩国中短篇小说最高水准的李箱文学奖。韩江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年轻而贫穷的小说家,他把我们那没有家具的房子堆满了书。书架上的书如洪水般倾泻而下,凌乱地堆满了地板,像一家从没整理过的二手书店。对我来说,书是半生命体。”

  童年时代,韩江迷恋姜素千(韩国儿童诗人)、马海松(韩国童话作家)和林格伦(瑞典童话作家),10多岁时则喜欢俄罗斯文学,尤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且反复阅读过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诗人之死》。

  14岁时,韩江读了韩国作家林哲宇的《沙平站》,她说:“我被这个生动的故事迷住了,决定成为一名作家。”

  韩江23岁时发表处女作。她的创作可分为两阶段:2016年前,韩江获得的都是韩国国内的文学奖,只是韩国名作家;2016年,韩江获得布克文学奖,此后赢得各种国际文学大奖,成为世界级名作家。

  转折源于2015年,28岁的英国博士生黛博拉·史密斯将韩江的《素食者》译成英语。《素食者》由互相嵌套的三个中篇小说构成,第二部《蒙古斑》(后改名为《胎记》)写于2005年,并获得了当年的李箱文学奖。韩江更愿推荐自己的其他小说,但黛博拉·史密斯坚持认为:这个故事,西方人能看得懂。

  《素食者》果然在欧美引起轰动,黛博拉·史密斯和韩江同获布克奖。

  “豪杰译”歪打正着

  对于英译本,韩国读者深感不满,因偏离原著太多。

  学者查理斯·尹研究了小说的第一部分,发现误译率高达10.9%,原文删节率5.7%,甚至出现了这样奇怪的句子:“她伸出脚,平静地把门关上。”可原文写的是手。此外,第一部分31.5%的句子几乎是黛博拉·史密斯重写的,这使“译本带有‘十九世纪的韵味’,让人想起契诃夫”。

  黛博拉·史密斯此前只学过三年韩语(一说是六年),不得不“豪杰译”,但这可能是明智的选择。《素食者》的英译本被赞“文笔优美”,且避开了英语读者最感不快的“雷”——原文中有许多非理性的感性描写。书中主角英惠精神失常,黛博拉·史密斯把她改写成逻辑严密的正常人,因为“我们喜欢读那些积极理性、努力克服困难、主动行动而非被动接受的人物的故事”(韩裔美国学者查理斯·尹用语)。

  正如查理斯·尹所说:“最终,她(指黛博拉·史密斯)还是做出了一道非凡的菜,数百万新食客都觉得它很美味。几位米其林评委(指布克奖评委)碰巧品尝了这道菜,并授予它三星(指授予布克奖)。”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英语读者看到的韩江不是真实的韩江,则诺奖究竟奖的是谁?

  其实,已不能再把文学理解为只有创作,还要看到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的一面。在今天,好作品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作家的才华之外,还需推广、解读、翻译、认证、读者群培养等专业化手段的介入,才能成功。优秀作家不仅要有文字功夫,还要有配合能力。黛博拉·史密斯便称赞说,韩江能阅读英译文,这使双方交流顺畅。

  犹如《狂人日记》当代版

  《素食者》成就了韩江,也是理解韩江的钥匙,其故事很简单:

  第一部讲述女主角英惠因噩梦,对食肉者的体味感到恶心,从此食素。丈夫无法劝服,便告诉了英惠的粗暴父亲,后者在家宴时,暴力将肉塞入英惠口中,英惠割腕自杀,精神崩溃。

  第二部讲述英惠的姐夫得知她身上有胎记,产生冲动,以人体绘画并拍摄为名,与英惠往来,英惠陶醉于人体绘画之美,姐夫则陷入情欲,姐姐发现后,将英惠送入精神病院。

  第三部讲述精神病院中的英惠突然绝食,她称自己是一棵树,只需浇水,姐姐试图说服英惠,却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恨着妹妹。姐姐从小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只能用保护妹妹获取生命价值,从而丧失自我,靠外部目标支撑人生,这让她陷入恨中。英惠最终拒绝了姐姐的劝告,医生、护士强制给她喂食,她挣扎至胃出血,生命垂危。上急救车前,英惠对姐姐说:“说不定这是一场梦……”

  《素食者》的故事与《狂人日记》略似:主角均从梦中醒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都落入他人的重围,都遭遇兄弟情(或姐妹情)的虚伪,都因“吃”而悟……

  主题亦略似:布克奖称《素食者》“描绘了一个普通女性对紧缚自己的守旧传统与思想的抵抗”,而《狂人日记》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这种儒家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感受,如何传达给外人?经典著作在前,后来者怎样出新?作家只能“后退式前进”,一边仰望着前人,一边走向未来。韩江也如此。

  好文本能打动不同的人

  在《素食者》中,韩江的叙事策略是:沿着“植物性”展开意象,肉、野兽、血等构成残酷现实,树、鸟、花、森林、胎记等是可望不可即的彼岸,不论二者如何搅动,永远无法突破“生活在别处”的困局。

  我是谁、活着是什么、一切为何不可动摇……绝食的英惠问:“没有人能理解我……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他们都一样……”姐姐说:“我这不是怕你死掉吗?”英惠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死?”

  这种变形感、非人感、荒诞感,是现代人的普遍感受,既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接续,又能跨越文化隔阂。韩江想写凶恶的父辈、不负责的丈夫、满脑子欲望的姐夫们构成的群体,对女性的压榨,而欧美读者感动的则是人人都是受造物,“我”不过是被他人殖民后的“我”。

  童年经历相似,受到的教育相似,知识构成相似,情感体验相似……现代人还没开始实践,已被告知结果;还没开始激动,尺度已设立;还没开始寻找,答案已公布。意义只与灌输相关,独自摸索即歧途,这让“几十年来积累的紧张和恐惧已经深深地潜藏在我们内心,并在短暂的闪现中显现出来”,有了巨大的感染力。韩江说的是历史,欧美读者听到的却是当下感受。

  没有误读,就没有文学。文学靠误读传承,关键看能否从自己文化根脉中,为他人提供误读的可能。韩江之长,正在于抓住了这种可能——她用隐喻思维,赋予小说独特的概括性,所思虽异,情感震撼却相通。

  从揭示自我走向揭示存在

  中韩两国文化相似,上世纪70年代末,两国女作家崛起,初期与男性文学区别不大,也聚焦于现代化冲击下,个体、家庭与社会的应对之道。

  上世纪90年代,中韩作家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韩国的赵庆兰、全景麟、申京淑、孔冰枝等,风格可与中国的同时代的一些女作家对读。

  据学者谢琼的《近十年韩国女性小说漫谈》,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韩国女性文学开始“超越性别界限的拓宽”,更多聚焦在生活的荒谬感和无力感,探索两性理解的艰难与绝望。殷熙耕的《妻子的盒子》、孔善玉的《雨中》、朴婉绪的《孤独的你》等,“将自身群体曾经的劣势转化为某种观察的优势,并对男性以致整个人类报以宽容的观照”。

  韩江的小说亦如此,表达女性感受,是为解释存在的悲剧性。正如《素食者》中,丈夫选择英惠,源于“我之所以会跟这样的女人结婚,是因为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同时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舒坦”。用最低的成本去模仿爱,只为过一次和别人相似的人生。赋予《素食者》更多的凄凉感。

  韩江等作家能实现这一跃迁,与熟悉欧美文学议题、沟通充分相关。随着创作越来越脱离个人努力,走向团队合作,信息优势是决定性的,而这也许就是韩江能“一飞冲天”的原因。(陈辉)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