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外卖骑手、快递哥、育婴嫂、矿工、出租车司机、退休女工……近几年,随着众多素人写作者进入大众视野,“素人写作”突破文学圈层,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素人”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平常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未接受专业训练或未进入专业体制的人;二是泛指普通百姓和社会大众。在文学领域,“素人作家”不专门从事写作,他们有各自的职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他们往往是真实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独特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以独特的行业视角,将个人生活和见闻化为笔下的文字,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人间的烟火气息,让作品成为对现实本真的投射,烘托出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区别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素人作家”的笔触往往既克制又自省,敢于直面生活的本质,对成功与失败的刻画,对幸福与苦难的叙述,真实直接而不加修饰。读者能够通过他们的身边事和观察视角,触摸到火热滚烫的生活肌理,体会到普通个体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找到自我的映照。
素人作家凭借与职业特征高度吻合的写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建构了独特的文学“江湖”,获得了被“看见”的机会。出版界之所以推崇“素人写作”,也正因其写作形式满足了读者对普通人生活的猎奇和关注。这种身份强化包含着扩大传播的流量密码,素人写作及其价值也在此过程中被放大凸显。然而,以出身和职业来定义一个作家,未免过于草率。我们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探讨其文学价值与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素人”标签。
事实上,仅仅依赖“素人”标签进行创作,势必会导致写作视野的偏狭,造成作品内容的单一和局限。尽管“素人”身份为写作者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新鲜的表达方式,但若想得到平台持续的关注和推送,进而转型为职业作家,就需要勇敢地突破自我认知的界限,走出自身行业的“舒适圈”,在生活素材上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新鲜感。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面对陌生的领域,还需要适应孤独的创作环境。唯有跳出标签背后的窠臼,素人作家才能在创作中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和人性洞察,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
在惊艳开场之后,素人作家在文学中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仍需接受读者和时间的审视。正如矿工诗人陈年喜所言,“用同等的尺度,去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他的文本能不能成立”。若无法融入主流写作的洪流,其发展必然受到其他写作潮流的冲击。故在完成初期的读者积累后,“素人写作”可以作为一种隐性力量,提醒写作者不忘以行动介入生活,以书写记录时代,走向复杂、生动的时代。但在视野、角度、深度、广度等层面,素人作者应该向前精进一步。比如向古今中外文学巨匠学习,吸收多元思想,拓宽书写边界,走上一条更为辽阔的写作之路。只有不断突破自我,丰富作品内涵,才能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孔德淇)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