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润
“青绿一卷开首篇,咫尺千里锦山川。沐雨经霜人心暖,昭昭文脉传千年。”伴随着故宫国宝文物《游春图》的命运起伏,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空的历史风云,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与家国情怀,都被巧妙编织在了中国评剧院新创大戏《咫尺千里》当中。这部评剧新篇近日在京首演,其新颖的题材、深刻的立意、动人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深深吸引住了新老观众,可谓以画为媒,延续千年文脉;以情动人,传承工匠精神。
评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剧种,通俗易懂、亲切动人,有很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经典剧目,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咫尺千里》既保留了评剧好看好听的艺术特色,又在题材上大胆创新,提升其文化含量,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到《游春图》这一国宝文物的传奇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隋代画家展子虔创作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画,也是青绿重彩画风的开端之作,描绘了春日里人们在山水间徜徉散步的情景,有人与自然的交融,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宣和画谱》赞其“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民国乱世之时,爱国文化人士张伯驹夫妇为了避免珍贵文物流落国外,不惜典屋鬻钗、倾尽家产,将此画购买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又将其无偿捐赠国家。而新时代的故宫几代文物修复人员,面对这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珍贵文物,秉承着严谨虔诚的工匠精神,对这幅千年佳作进行倾尽心血的修复,终于使得文物焕新颜。
编剧孔培培巧妙地选择了这种跨越千年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了文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让不同时代的人“穿越”,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谱写了文脉守望的感人篇章。导演郭小男以其新颖独特的手法,将现代戏、民国戏和历史剧同时呈现于舞台之上,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气息。舞台上的景和道具虽不多,但设计巧妙、运用得当,呈现出多样、丰富的视觉效果,为演员的表演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戏曲艺术写意性、虚拟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评剧院的优秀演员们在剧中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与深厚的艺术功底。饰演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孙路阳、王丽京、张国强和饰演张伯驹的赵震等评剧名家,创排该剧时特意到故宫修复部门参观学习,体验生活,从身为剧中原型的故宫顶级修复专家身上找到了塑造人物的状态,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更接地气儿,他们细腻的表演、动人的演唱,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兆龙、刘文田两位资深唱腔设计,深谙评剧的唱腔规律和不同艺术流派的演唱特色,他们根据演员的演唱优势和所饰演人物的特点,为几位主角每个人都精心设计了大段精彩唱段。这种“因人设腔”和“因戏生腔”的原则设计唱腔,不仅提升了戏剧效果,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得整部剧的唱腔既有正宗的评剧韵味,又能结合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还突显了魏派、马派、白派、新派、张派等各个流派特色,充分展现出评剧艺术的百花齐放和蓬勃发展。
曾经,《花为媒》《刘巧儿》《杨三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评剧经典剧目,滋养了一代代观众;如今,《咫尺千里》这样的新创大戏,可谓对评剧艺术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剧中的文物修复师们以可贵的工匠精神延续着中华文脉,戏外的戏曲艺术创作者们,也在用心用情传承创新,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