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 勤
作家周华诚新出版的散文集《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中包含《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讲述了藏在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里的生活美学,该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
“说个子,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飘坟子,四月立夏插秧子……”这首流行于巴蜀地区的童谣,总结传唱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蕴藏着当地民众的生活密码。这样的童谣让人倍感亲切,因为这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当我们还在襁褓中时,母亲就哼着这样的童谣哄我们入睡。及至长大成人,我们又把这样的童谣自觉地传承给孩子们。在这样持续的传承中,我们可以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从而获得族群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五千年薪火相传,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靠的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民俗、戏曲、棋艺、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广大国人的共有精神家园。特别是民俗,你可以不懂戏曲、不会下棋,但是在除夕之夜,除非特殊情况,我们总想着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其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滋养,我们的精神因之而有所归依。作家周华诚认为,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周华诚近年多居于乡野,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他细心留意四季光阴变迁,总体呈现江南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周华诚发现,许多与劳作相关的日常生活极具仪式性、审美性,那些与四时礼俗相关的活动,也富有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智慧。周华诚认为,中国古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我们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不仅是追溯传统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
《仪式:中国人的时间哲学》是一部生活美学之书。全书有开阔的视野,遍查典籍,又能读出独家的记忆与体验。周华诚的散文往往以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这是故乡的风景,也是我们向往已久的生活。本书堪称是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以《获稻记》这篇不到600字的散文为例,作者认为收稻子“颇不容易”。彼时,正是江南地区过去种双季稻的“双抢时节”,即抢收和抢种,抢的就是时间。对于农人来说,这是最考验体力和耐性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割稻子、打稻子、晒稻子,每一样都马虎不得。收稻子时,稻叶会把肚皮划出一道道浅浅血痕,手臂也会痒几天。作者认为,“这样的痒,这样的挥汗如雨,是生命里珍贵的体验。人活着,不就是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活着么。痒也好,痛也好,那就是活着。”(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