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小鱼
《玫瑰的故事》自开播以来热度居高不下,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之势。点赞者无不折服于刘亦菲的高颜值以及剧中女主角敢爱敢恨的果敢性格,而给出差评的观众则认为在本剧华丽的外表之下,其实并没有走出“玛丽苏”的狗血套路,以至于“浪费”了刘亦菲。
两边的看法或许都有道理,但又都没有触及本质。如果说《玫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有“女性关怀”的定位,那么它的致命问题就在于,从头到尾,本剧都只有虚构的“女性话题”,而没有真实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亦舒的作品频频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她的笔下,女性纷纷提出了做“人”的要求,拥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说中国女性曾深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压迫,那么亦舒写作的母题就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并把它们视作女性解放的重要内容。
显然,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已经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不管观众如何看待黄亦玫与四位男主角的爱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始终在四段关系中掌握着主动权。爱上了,就一心一意地爱到底;不爱了,就头也不回地果断离开。就此而言,不管“玫瑰的故事”是否合情合理、逻辑自洽,但至少它确确实实抓住了当下的“热点”,迎合了当下的潮流。
这或许并非偶然。回看当年的《我的前半生》,子君在失去婚姻之后逆风翻盘,同样击中了观众的“爽点”。这大概也是亦舒小说成为当下翻拍“富矿”的重要原因吧。
但是,子君如果没有贺涵的鼓励和推动,能不能实现人生的逆袭?同样,如果黄亦玫没有美貌和好运的加持,有没有可能在人生旅途中如此一帆风顺呢?整部剧中,主人公几乎没有遇到过生活的“困境”——与庄国栋因为异国恋而分手,与方协文因为理念不合而离婚,并没有给黄亦玫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挫折”。正相反,她不仅开始创业,在艺术品策展领域打拼出一片天地,还因为事业的成功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溥家明。
这种浪漫化的改编,显然失去了亦舒作品的精髓。在她的小说里,男男女女都认识到“生活费用何等重要,结婚离婚,生儿育女,全靠它了,只要太阳升起来,每天就得有固定开销流水账付出,倘若没有钱,日子怎么过呀?”因此,挣五六千元月薪的男子盼望着娶有嫁妆的女子,女子又都抱定如果婚后衣食住行统统要自负盈亏,那还不如不结婚。
在亦舒看来,这才是当代社会的爱情。在欲望高涨的现代都市,爱情自然早已不再是田园诗,甚至已不再是必需品。亦舒太知道她的主人公生活在怎样的处境中,节拍太快,缺少时间,来不及忏悔,更来不及思念,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实际与方便。这才是其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往往以悲剧结尾的根本原因。
黄亦玫在爱情中的洒脱固然可贵,但与女性的困境并无关系。当代女性在命运上的抗争,仍需仰仗经济的支持,因此“寻找理想的爱情”如果离开了物质的基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恰恰是电视剧《玫瑰的故事》最为薄弱的地方。黄亦玫的美貌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她在事业上的成功更显虚假——入职不久就得到老板、上司的青睐,凭借各种“小聪明”在职场中青云直上。如果对当代女性而言,生活可以变得如此轻松惬意,那么相信也不会有人拒绝和黄亦玫一样,多谈几次浪漫的恋爱吧。
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亦舒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困境,来自现代意识与传统道德的难以相容,更来自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里“金钱至上”的扭曲观念以及围绕金钱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亦舒用冷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变异:家庭里缺乏温情,朋友间充满争斗,夫妻间互不了解,有情人多以分手告终。甚至连付出了一片真心的女主角,也不相信世上有幸福这回事。
这才是亦舒小说最可贵的地方。如果说黄亦玫是一朵带刺的玫瑰,那不是因为她的脾气和性格,而是因为她不愿意屈服于被金钱主导的社会观念,仍然想在人生中寻找另一种可能性。然而,电视剧里的黄亦玫从一段恋情跳向另一段恋情,确实充分展示了个人的魅力,却与亦舒小说的悲剧内核渐行渐远。如此避重就轻,也让电视剧失去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而沦为演员本人的华丽秀场,异化为满足公众感官享受的精神兴奋剂。
追求爱情就会失去事业和前途,追求理想就注定成为孤家寡人,为什么当代女性非要面对这样残酷的选择题?如果亦舒的小说仍然因为女性话题而被视作“香饽饽”,那么希望下一部由其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不再是耸立于现代都市的浪漫童话神话。看到亦舒悲天悯人、嬉笑怒骂背后隐藏着的良苦用心,才是对女性真正的“关怀”。(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