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满足某个小众群体的喜好,挖掘分众文化消费的市场潜力,影视行业一度将类型化作为一种创作方向,即根据受众的审美喜好,定制内容,做到“精准投喂”。如《白夜追凶》《民国大侦探》等悬疑剧,就因贴合了推理爱好者的观赏诉求而备受追捧。
分众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类型作品找到欣赏它的观众,这本无可非议。然而,创作者始终聚焦一个小众群体的审美喜好,很容易使创作风格同质化,甚至沦为流水线批量生产的产品。比如,部分以女性为目标受众的仙侠玄幻剧,多在寻找神器、谈情说爱、升级打怪的套路里打转,导致“千剧一面”。“画地为牢”的类型创作,沦为“圈地自萌”式的娱乐快消品。
创作类型窄化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影视作品商业属性的过度依赖和对艺术属性的忽略。影视作品作为艺术品,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担负价值观引领和情感陶冶的责任。因此,分众化生产“精准投喂”给目标受众的应当是营养均衡的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娱乐快餐”。如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注重推理的同时,还以精美的视觉盛宴贴合古装剧迷的审美,更在虚构的故事中投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让普通观众产生共情,实现破圈。
所以,影视创作不能一味将类型窄化,让创作落入单一类型的窠臼。而应当拥有更开阔的格局和视野,观照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对现实社会的观照、思想深度的开掘和文化格局的构建上不断深入,讲述更具典型性的故事,塑造更具代表性的人物,以更加鲜活深刻的时代表达,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8日15版《类型窄化导致“千剧一面”》;作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吕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