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神奇动物在哪里?

来源:北京晚报2024-03-23 10:27

  作者:李峥嵘

  《爱上动物的理由》是北京晚报专栏作家王小柔的最新作品,是一本神奇的自然观察和疗愈之书、温情、诙谐的自然探索之书。

  我是从小柔写王饭团,一只特立独行的鸡、一只会敲键盘的鸡,开始认识她的。她对待动物有一颗赤子之心,无论是草原上奔跑的野马还是冷血的蜥蜴,都能和她互动、沟通。她的家就好像一个动物寄宿家庭,她就像一个动物医生,常年救助各种野生动物,大猩猩、猴子、鸭子、大公鸡、鹦鹉……比如现在家里还有两只鸟,一只是断了一条腿、患上了抑郁症的鹦鹉,另外一只是失去了母亲的孤儿灰喜鹊。小柔始终都在谦逊地表达,不是我在施舍动物,而是我在救助它们生命的同时,他们努力的求生欲望也在治愈我。小柔独创了一种段子式的幽默表达,比如鸟要表达爱是要给小柔的头发里藏好吃的,因此小柔的裤腰带里常常会抖落出面包虫,鞋子里会有小鸟送给她的烂水果。

  书中的记录全部来自她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有些看起来好像是童话,但确实是真实发生的。这些动物大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家常救助的,一部分是野外生活的。小柔对大自然的爱,不是猎奇的心理,而是满怀尊重地欣赏。她每天像一只鸟一样,天亮就醒,去郊外观察鸟以及各种各样的动物。她会好几个小时呆在野外,远远地看着他们,互不打扰。

  怎样观察大自然,其实就是放下人的傲慢;怎样教育孩子,同样需要放下成人的傲慢。她发自内心地写道:“每一只动物都在给我做生命教育,怎么对待生活,对待同伴,对待食物,怎么对待爱,他们纯净的眼神就像一张滤网,淘汰掉人类的傲慢和贪婪。”

  小柔跟其他人还有一点很不一样,不是以观鸟来给自己增加虚荣,也并不追求认识新奇的鸟类,就是身边很常见的动物、很普通的麻雀,她也能看好几个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每一个生命的平等的尊重,也渗透了对孩子的平等意识的教育,而不是把宠物或者野外的动物当成玩物。她能理解一个孩子会因为一只普通的仓鼠死去而哭泣,她也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因此小柔说:“万物有灵,哪怕只是一只蛤蟆一只面包虫,你都会发现造物者的伟大,发现生命之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能够感受到自然精灵的美好,得到大人的尊重,那么也会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我自己一直研究的家庭教育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电子产品依赖、学习障碍……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和大自然接触太少。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指出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会导致“自然缺失症”,并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脱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会造成近视、肥胖症、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焦虑孤僻、人际交往与沟通障碍等诸多问题。今天在世界各国,自然教育和生态疗法方兴未艾,中国的教育界也在反思:如何把孩子还给大自然?小柔的写作生动展现了,如何将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让丰富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何每逢人生低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并重获新生。热爱才能激发起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救助鸟,王小柔通过慕课自学了三年的动物生理学。她培养的孩子也从和动物相处中提高了考试中学不到的素质。

  在自然中嬉戏,不但能有效减轻压力、促进认知和免疫系统的发展,而且探索自然、观察自然万物的变化,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过程。物理学家费曼晚年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特别提到了父亲带自己在林间散步的意义。正是在观察动物的繁衍、树木的生死、生命的更迭中,费曼学到了最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

  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意识到“每个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依靠一张连接一切生命的大网生存,并且无一例外深嵌在网中,这张网充满了生命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诗人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用诗歌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赞叹、或怜悯、或热爱或恐惧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这个孩子,正在走着,未来还会一直走向前去,所有这一切,成为了他或者她,成为了当下的他们。”

  我从20年前通过文字认识小柔,又有幸成为她在北京晚报五色土专栏的编辑,得以第一时间阅读到这些美好的文字,带给我很大的欢乐和触动。我认为,本书是当下最好的自然科普读物之一,或者说独一无二的自然科普读物。王小柔全身心拥抱大自然,尝试用幽默而不失温情的文字去恢复、重建失落的生活,用赤子之心、赤子之眼给我们带来和自然精灵相处的惊喜。也渗透了科学常识,让大小读者在熟悉的世界、最普通的动物身上发现惊奇之处、神奇之处。我们也能够从中学习如何与生命相处,如何尊重孩子,帮助孩子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通过与自然连接开启他们找到自己人生的独特道路。

  阅读是一个指引,当我们阅读之后,能够带孩子真真正正站在野外,沐浴阳光雨露,会感到每一个毛孔都在打开,那一刻也真切感受人类是多么的平凡渺小,而世界如此的浩大和美好。

  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不是战胜自然的过程,而是与自然同在、可持续性的发展。大地母亲滋养万物,提供给人类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创造力,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李峥嵘)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鸳鸯楼·惊魂》突破1亿票房,国产恐怖片迎来第二春?

  • 《完美的日子》:专注于“当下”的美与意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