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由此“派”非彼“派”,看画坛变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由此“派”非彼“派”,看画坛变革

来源:解放日报2024-01-18 10:06

  作者:苏 醒

  隔着百年时光探究“何谓海派”,中国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化的历程清晰可见。

  由中华艺术宫正在举办的“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想到,京津画派和海派虽称“派”,却与古代画派的概念不同。近现代中国画在思想观念、取法对象、表现手法、观察视角等方面都经历了现代化变革,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这变革除表现为画风、画法等显性因素外,背后更有重要的社会因素,而这种因素较少被研究者提及。

  近现代画派超越地域性

  说到近现代的京津画派与海派,难免想起历史上的浙派、吴门派、松江派等。当时,因同处一地的画家多有师承关系,取法相近、趣味相通、风格相似,故以某地为派名。溯至宋,如董巨画派、荆关画派、范宽画派、李郭画派皆以一二宗师为名。唐时,则称吴家样、张家样、周家样等。可见,唐宋多以大师为画派之名,且师法对象较广,不限于一时一地。

  古代画派的盛衰消长,与画派的人才密切相关。北宋李郭画派发展延绵不绝,自李成后,有郭熙、王诜等;至南宋,有朱锐;金则有武元直、李山;至元,赵孟頫借古开今,接续李郭、董巨两派遗脉。范宽画派,却乏后劲。除在南宋团扇中偶见一鳞半爪,范宽画风几无可见。进一步而言,所谓画派人才,又与画家的天赋和眼界相关。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三家山水》称“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学李成)、刘永(学关仝)、纪真(学范宽)之辈,难继后尘”,画派传人虽着力模仿,但因天赋、眼界所限,成就往往不及开创者。至再传弟子则更趋没落,画派遂由盛转衰。

  反观近现代的画派,所谓海派、京津画派实与地域性的古代画派不同,更多是文化上的概念。如海派既具有城市属性,又具有摩登时尚、追求新奇的审美趣味,更有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京津画派则具有贵族化、精英化的色彩,亦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画派的成员或来自各地,或往来南北,师法对象、绘画手法各自不同,画风多元。而绘画本体面貌发生变革的背后,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由此,画坛也出现了古代未有的诸多新鲜事物,如社团、展览、期刊以及美术院校。这些新鲜事物正是传统国画现代化背后的社会因素。

  画社吹散旧日气息

  画社的出现,给传统的绘画环境带来一股新风。

  画社原从诗社发展而来。1851年,吴宗麟在上海创办“蘋花诗社”,后转以书画活动为主,并改名“蘋花社”。自此,画社不断出现。在上海,较著名的有小蓬莱书画会、豫园书画善会、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观海艺社、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在北京,则有宣南画社、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而在全国其他城市,如广州有赤社,杭州有西泠书画社,苏州有怡园画社,无锡有云林书画社,重庆有友声书画社……一时间,画社林立如雨后春笋。

  早先的画社与诗社相似,选一宅院为社友雅集聚会、交流艺术之所,但很快发展成具有艺术宗旨、组织架构的现代社团。以1929年由郑午昌、李秋君等人创立的蜜蜂画社为例,它不但为画友提供雅集之所,更有弘扬画学思想、举办展览、出版刊物、推介画家等诸多功能,已是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术团体。

  该画社之所以取名“蜜蜂”,便是希望画社成员能有蜜蜂那样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更可贵的是,许多画社成员心系家国天下,通过自己的笔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郑午昌、孙雪泥、王师子、应野平、马公愚等于1939年合作过一幅《白菜》扇面,每人绘菜一颗。郑午昌的题诗称:“闸北成焦土,浦东长野花。千钱市一叶,老圃已无家。”王师子则题曰:“国乱年荒捐复捐,吾民生计剧堪怜。鱼鲜肉价何须问,青菜每斤八百钱。”可见蜜蜂画社成员对时局的关注。

  相较古代画派,画社的出现具有往昔所无的特征:其一,将具有相近画学思想的画家组织成关系紧密的学术团体;其二,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人员的流动,故画社社员不限一地。近现代重要画家陈师曾于1920年在北京与金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1922年又与王一亭、吴待秋等在上海发起中国书画保存会,在京沪两地画坛均产生重大影响;其三,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西画、版画、漫画等其他门类的美术社团,乃至出现了综合性、全国性的画社。通过画社,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将西方艺术引入国内。一时间,西风东渐,古今中外的艺术思潮在此交流碰撞。于内,社友之间或交流切磋或谈道论艺,于外,画社之间或包容借鉴或抗衡争鸣。这客观上促使画家眼界日趋广阔、思想日益开放、手段日渐多样。清末画坛陈陈相因的萎靡气息就此烟消云散,转为一片勃勃生机。

  画社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便是展览。这同样是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打破了古代绘画鉴赏的私密性,转而使绘画鉴赏成为一种面向全民的审美休闲活动。可以说,展览在画家与买家间架起桥梁,打破了古代社会单一的购藏模式,转为集观赏、休闲、买卖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不少画展售卖所得用以助赈灾民或支持抗战,如1938年8月18日,唐云、白蕉、若瓢、来楚生等人举办了一场“杯水书画展”,展览售资除开支纸墨费之外,悉数交给上海国际救济会充购难民医药费用。展览名取“杯水车薪”之意,从中便可窥见艺术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心。

  画社出现的深层原因是艺术环境的商业化。也许有人会质疑,认为这会使艺术迎合市场,导致艺术品格的卑下。过分商业化必然会导致负面影响,但如果藏家、观者的审美不俗,就能促进画家的进步,从而产生积极因素。而且,正是近现代艺术环境的商业化,才使更多普通人能参与、从事绘画这一艺术活动。

  美术教育走向平民

  如果说,商业化是近现代传统绘画变革的社会因素之一,那么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则改变了传统的学画方式。古代的美术教学基本是师徒间的口传心教,甚至依靠藏品进行自我学习。即便如宋、明时期有画院、画学机制,也无外乎师徒相授与临摹内府藏品,且能入选这些官办机构者是极少数人。

  自1911年后,随着游学浪潮的兴起,不少画家出国学习美术,最著名的如李叔同、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接受西方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回国后在中国创办美术学校。民国时期,在上海由私人创办的美术学校中,影响大的有上海图画美术院(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新华艺术学院等。与此同时,传统师徒相授的教学方式也并未断绝,如吴湖帆的“梅景书屋”、郑午昌的“鹿胎仙馆”等均采取了这一模式。

  刘海粟曾在1923年“回顾上海美专十年”时讲过一段话:“学校的教学本来是活的,是要依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的,决不可以依着死章程去办事……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后来刘海粟将旅行写生纳入教学,并亲自带学生到各地写生,这是当时全国院校中的首创。他主张:“每欲遍游国内,写风土人情,供人观览,俾吾人得以交换知识,此于美感教育、社会教育均有大关系。”学生白天采风、写生,晚上相互交流,老师点评,结束后就地展览,征求观众意见。通过旅行写生,学生可以观察、体验生活,又能练习并掌握写生技法,这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基础。

  此外,随着近现代出版业、印刷术的发展,美术院校所需的画册、教材等开始大量出版印行,这使得社会上的美术爱好者能买到古人名作复制品,了解到院校中教师的画法步骤以及教学内容。从这方面来说,正有赖于现代技术的进步与美术院校的兴起,使得更多人能学习美术,甚至日后以此为业,谋生立命。

  20世纪中国绘画现代化变革的背后,有着重要的社会因素:一方面,集雅集、学术、出版、展售于一体的画社的出现,打破了古代画派的地域限制,使各种不同的艺术思想得以交流碰撞,这成为艺术环境商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改变了师徒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促使传统国画得到变革与发展。(苏醒)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枪》: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打出最好的一枪

  • 《再见爱人》:爆火背后,是去掉了爱情的“滤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