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藏在名画细节背后的惊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藏在名画细节背后的惊喜

来源:北京晚报2023-12-23 09:44

  作者:钱 宁

  1505年前后,画家拉斐尔前去佛罗伦萨拜访了成名已久的达·芬奇。本来这次晚辈拜访前辈的行为在绘画圈子里很平常,但对后人来说,拉斐尔的拜访很有可能见到了正在创作或者刚创作完成的《蒙娜丽莎》——拉斐尔见过《蒙娜丽莎》原作,这就令这次拜访非比寻常。

  拜访后没多久,拉斐尔就画下了一张看上去和《蒙娜丽莎》一模一样的手稿。自此之后,拉斐尔诸如《抱独角兽的女子》《马达莱娜·斯特罗齐的肖像》《多尼夫妇的肖像》《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廖内肖像》等作品,都采用了和《蒙娜丽莎》相似的姿势、神态和角度。

  虽然后世有很多人说,拉斐尔通过这些画在向达·芬奇致敬,但拉斐尔其实是在那次拜访后,无意窥见了未来引领肖像绘画的一种模式,拉斐尔只是模仿了这种模式,也借此确定了自己画某一类肖像的风格。当然这种解释,消弭了人们的想象,人们更希望拉斐尔这位伟大的画家如同孔子问礼老子一样,与达·芬奇有着师徒之谊,但是拉斐尔并非达·芬奇的学生,拉斐尔也只是偶然看见了《蒙娜丽莎》而画出了一种肖像绘画风格。而更有意思的是,达·芬奇学生的临摹作品和老师的比较起来非常滑稽,但非学生的拉斐尔临摹的作品却被后人当成了经典。

  这些有意思的故事既在画中也在画外,人们在惊叹那些名画高超的技艺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时,画作背后还隐藏着诸多信息值得挖掘。北京大学西方艺术史硕士、图像史研究员吕宸,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笔记式的解读方式,侦探般的寻踪解密,用科普的方式,创作了新作《停下别动,放大看》,为读者讲述名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停下别动,放大看》中,吕宸颇有话题敏感度和将古今结合起来对照讲述的能力,每幅画每一件艺术品都能找到一些打破认知又饶有兴趣的突破口,从而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体验。这本书有别于画作精讲,其重点不在于画作本身,而是画作创作前后的背景,以及这件作品发展成为伟大艺术品过程中的那些奇妙联结。

  让“甲方”生气的《夜巡》

  《夜巡》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其实这幅画的名字也不是伦勃朗取的,这幅画的本名叫《弗兰斯·班宁克·科克上尉和威廉·凡·鲁伊滕伯奇中尉的连队正在准备出发》,这个纯描述状态的又臭又长的名字,打出来都费劲,就更别提口口相传了。

  直到19世纪,一位法国评论家将这幅画称为“夜间巡逻”,在那之后人们越看这幅画越觉得这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合适,叫着叫着这幅画就成了《夜巡》了。然而,这名字是个误会。

  《夜巡》成画于17世纪,但名字是19世纪才明确的,这期间200多年的洗礼,让画中的颜料氧化暗淡,并且堆积了很多污垢,这让人们几乎无法辨认其中的人物,这导致画看上去很黑,就这样这幅画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黑夜。直到1947年,《夜巡》被修复时,人们才发现画中人的动作以及那些明显的阳光光线,看上去不可能是夜晚,这才解开了这幅画的一个大误会,原来“夜巡”是“日巡”。

  作者顺着这个线索,引入接下来的问题,那么这幅画是给谁画的呢?要知道那时的艺术家要靠绘画养家糊口,伦勃朗作为一名职业画师,这么耗时耗力地画,肯定是有人雇用才会画的,那么《夜巡》的“甲方”又是谁呢?

  谜题的答案也在画里,1947年的那次修复,让人们看清了画中盾牌上写的人名,那些人名就是这幅画的18个雇主。然而,画中人物却有35人,这事据说让雇主们很不爽,我花了钱结果你把没付钱的人也画进去了,有些人甚至比付了钱的雇主的位置更好,这让雇主们接受不了。于是,这幅画画完没多久,伦勃朗就被雇主们告上了法庭,尽管伦勃朗解释说那些人是为了陪衬雇主的,但雇主就是认为伦勃朗夹带私货把熟人朋友什么的都画进去了。最后,伦勃朗败诉赔了钱,可以说这幅画在伦勃朗这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能对他而言印象不好,但在艺术史上这幅《夜巡》代表了伦勃朗的所有成就,当然也要感谢那18位把伦勃朗告上法庭的雇主,毕竟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样的传世画作了。

  吕宸从画入手,由名画的来由到背后的趣闻,解开读者们对于名画的盲点。

  画人像也开“美颜”

  了解西方绘画后,人们会发现许多伟大的画作背后都有着雇主,这些画家在当时是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他们并非寻求贫穷洒脱的自由艺术,而是鱼与熊掌要兼得。这给画家们带来了挑战,“甲方”的需求你得满足,不然的话就会像伦勃朗那样,干完活还要被告上法庭,这就让画家们需要在主观创作上动动脑筋。

  你认为“美颜”是现代科技产物,那就错了。吕宸通过纵览西方艺术史,他发现“美颜”也是画家们的一手绝技,甚至有些人靠这门绝技为自己的画作提提价。提到《蒙娜丽莎》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她的微笑,而忽略了她脸上缺了一样东西——眉毛。

  书中介绍了被人们提到最多的两种推测:第一种是达·芬奇生活的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一种拔掉眉毛的妆容,这是一种时尚。第二种说法作者认为更为可信,那就是蒙娜丽莎是有眉毛的,但她的眉毛在这种绘画中往往都是最后用炭笔填上去,这就让这一部分绘画不那么稳定。经过时间的洗礼,眉毛可能就先“掉了”。另一幅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没有眉毛。为什么这些画的眉毛这么容易掉?

  作者吕宸有个颇有意思的猜想——眉毛在当时看来很关键,它会影响到这幅画的整体状态,如果把眉毛放在最后,那就可以和甲方商量着来,一直调整到甲方满意为止。所以这么看来,画眉修眉也算是一种“美颜”。

  还有哈布斯堡家族的大下巴基因,这种“鞋拔子脸”在血缘相近的哈布斯堡家族中几乎人人都有,而他们家族的长年统治,也让这种大下巴成为贵族的象征。当时很多人跟风,追求同款大下巴,于是人们为了和贵族攀上关系,或者是追求一种贵族风尚,他们会让画师把自己的下巴画得很大。这种因为权力、荣耀或爱美而进行的“P图”“美颜”,从古至今屡见不鲜。

  “婚礼”上的小心思

  1863年,爱德华王子和亚历山德拉公主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举办了婚礼。那个年代欧洲已经普及了摄影,也就是说这场盛大的婚礼可以被摄影记录下来。但是,爱德华王子的妈妈、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还是将记录这宏大场面的任务交给了画家威廉·鲍威尔·弗里斯。

  对于已经普及了摄影的欧洲,依旧坚持绘画,那么目的只有一个:雇主维多利亚对于有谁没有谁,谁在干什么有着自己的想法。毕竟画师是要按照雇主的意见修改,而雇主并不是新郎也不是新娘,而是新郎的妈妈,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画中的新娘是维多利亚女王给儿子选的,里里外外透露着维多利亚的权势,心领神会的画师也意识到,画作要表现的也不再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伟大瞬间,而是皇室家族的繁荣与伟大。

  维多利亚女王排斥摄影,显然是摄影所谓的记录真实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当天没有到场的重要人物,可以在画中到场,当日不满意的衣服可以在画中换掉,当日不满意的表情可以在画中修改。

  当我们看到画中右上角那位与新郎新娘一样突出的女人时,我们就都明白了,画中的别人呈现出的样子或许并非他们真实的样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那严肃的表情,沉稳的服饰,以及高高在上凌驾婚礼的状态,一定是她希望展示出的样子。我们想象如果画中这么多人,要排个主次顺序再合影拍照,这得是个多么费劲的协调过程,而绘画只要雇主告诉画师自己的想法,以及大致的主次顺序,就什么都不用管了,这对于传统的贵族来说,要比记录真实的摄影可靠得多。

  当然,除了当权者和贵族的意志,绘画作品也能传达出作者对于社会的反思。俄国画家瓦西里·普吉列夫的画作《不平等的婚礼》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画里一位高傲的老头儿正在和一位满脸悲伤少女举行婚礼,婚礼中各种穿着讲究的人露出了神色各异的表情。通过吕宸的画作详解,我们能够从光影、布局以及明暗虚实的对比中,了解到这幅画从光影最亮的少女角度来看是彻彻底底的悲剧。在当时的俄国,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个少女嫁给了一个老头儿,大家并不会认为这是悲剧,反而可能认为这是一件正常且幸运的事。

  当时,俄国剧作家亚力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喜剧《贫穷不是恶习》正在上演,这样一部批判现实的戏剧作品,影响了普吉列夫,于是他把身边朋友的遭遇改编了一下,用画作来抨击现实,用文艺作品启迪人们对于美丑的感知。作者不光将自己的意识融入画中,还将自己画了进去,画作中新娘后面站着一位一脸愤怒的小伙儿,很可能就是作者普吉列夫本人,而他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幅画公开展览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认可,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平等的婚姻会给人带来痛苦。这并不是一件私人的事,而是应该被社会注意到的公共事件,画作以及文艺作品尤其社会性,自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普吉列夫就是通过作品提醒着人们艺术品背后的意义。(钱 宁)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老枪》: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打出最好的一枪

  • 《再见爱人》:爆火背后,是去掉了爱情的“滤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