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每年暑期,荧屏上花样繁多的爱情剧都会接踵而至。不过,热播的同时,套路化剧情刻意添加“工业糖精”、缺乏主见和理性的“恋爱脑”、有精神控制嫌疑的“虐恋”等爱情剧中的创作偏差,也引发了观众的反感。
不少爱情剧,缺乏生活逻辑和现实重量,导致爱情剧创作超出了成人浪漫童话的边界,进入了逻辑失序的“儿戏”范畴。不仅成年观众不买账,还可能给青少年观众爱情观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有些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一味堆砌甜宠元素,将爱情理想化甚至神化,回避正常恋爱婚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容易让观众对生活和情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对实际问题缺乏理解和应对能力。
再比如,有些作品中一些极致的人物形象,会强化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形成诸如“男性就应该主动追求女性”“女性就应该柔弱被保护”的认知,从而形成偏激的爱情观念。这些内容,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作出了错误示范,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情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选题,创作者可以以超越性、浪漫化的方法来演绎。但须知,现实才是一切爱情故事让人共情、感怀的根基。在爱情故事的讲述中,极致从来不是浪漫的唯一催化剂,能够温润心灵的也并不是情爱奇观。创作者唯有跳出“离地三尺”才能唯美浪漫的惯性思维,才能看到爱情剧小悲欢与大时代同频,小情爱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巨大书写空间。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8月23日15版《爱情剧应展现正确婚恋观》;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卞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