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思明
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所以将教师节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记住老师的辛勤和光荣。从个体先哲到国家民族双重视角来看,古今中外对老师的尊重,可谓一以贯之,迄未改变。说到老师,有太多的美誉加持:映衬妍丽红花的绿叶,抚育幼苗生长的园丁,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等等。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倾情讴歌老师的佳作。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曾对她的两个姐妹说过:“我要写的女主角简·爱长相平常,一无所有,她之所以光彩夺目,就因为她不同寻常的气质,她丰富的感情世界。她是以一个新型的女性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简·爱》成功描写了一位家庭女教师,简爱身上体现出的敢于向恶俗势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让这一形象得以永生,也让这本书成为名垂史册的经典。《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佳作,讲述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作品中重点描述了其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该文笔意纵横,形散神凝,情深意挚,发人深省,始终将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使得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闪耀着夺目的光华。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通过对班主任老师与谢惠敏等中学生形象的刻画,揭示“文革”给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的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顾中外电影史,不乏以教师为主角的精品佳作。苏联电影故事片《乡村女教师》讲述了一名平凡的乡村女教师,经历大半生最终桃李满天下,展现出了不平凡的精神。作为一部经典电影,它曾经感动并影响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观众。在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里,无数中国青年学子深受该片的影响,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了1953年毕业于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由作家刘醒龙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凤凰琴》,也是一部教师题材作品。电影聚焦民办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
至于讴歌老师的歌曲,数量就更多了。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响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词中通过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讴歌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颂》《感谢有你老师》《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我爱老师的目光》《教师礼赞》等歌曲,也都以不同的内涵、多样的风格,讴歌了人民教师。
正如捷克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所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性,就体现在从业者为教育事业的无私付出。经由切身体会、新闻报道、文艺作品,让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政治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则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师德的重要性。对此,世界各国对老师的从业标准都有较高要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重温老师往日的殷殷教导,回顾师者的责任与担当,再道一声:老师,您好!
(作者周思明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