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凯滨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当下城市白领“阳台种菜”是当代人乡土记忆残留的痕迹,而有关“乡愁”这一文化记忆的公共讨论也会不时挑动着我们敏感的神经。
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乡村再现:从景观描摹到具身劳作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在《向往的生活》里,乡村作为综艺叙事的核心要素,也只是明星们务农体验、帮扶助农的社会场景。明星之间相互寒暄嬉戏,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城市挪移到村庄。村民与明星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就像格格不入的邻居,冷眼旁观一群年轻人在家附近“折腾”。乡村的风景、美食作为“休闲品”予以呈现,这是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美学视野下的乡村,其所言的“向往”也是都市人的向往,与真实的乡村生活有所区隔。
同样的,体验式乡村漫游真人秀《宝藏般的乡村》也没能脱离将乡村景观化的窠臼。漫游乡村、趣味旅行,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都置于展演性的框架中被发掘、被陈述、被凝视。无论嘉宾还是观众都是在浮光掠影中感受乡村,而非切近地触摸乡村,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要请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具身劳作要求的是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重返土地:从娱乐身心到生活哲学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躺不平又卷不赢的精神内耗,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作者张凯滨系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