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黎明
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以下简称《沙海之上》)用辽阔的视野、诗意的对话、人文的哲思见证着敦煌与威尼斯这两座中外历史名城的命运与共,讲述了两地居民如何从一片荒芜起步,经过生活化的积淀和历时性的塑造,用个体经历与时代变迁共同建构城市的精神特质和人文底色,同时对文化古城的可持续性发展、文化的继承与重生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和思考。
在跨国对话中打造全新视角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象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这种描述不禁让人联想起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多强调的是西方人走向中国、中国人走向西方的一种简单的足迹到达,以学习为底层逻辑的交流让人们的所看、所思、所感常常被进步的理念和诱惑的警醒两种维度所衡量。
平视的对话并不简单,正如片中呈现的那样,敦煌和威尼斯两所城市太遥远了:一所兴起的时候,一所还未建成,一所盛大的时候,一所却略显失落,马可·波罗历史上的游历,或许是威尼斯和敦煌唯一的相遇。站在当代的视角,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沙海之上》将落脚点放置在敦煌和威尼斯的城市文化性格上,让两座城市的居住者、观察者、研究者纷纷从自身与城市的日常互动、精神互文中描摹出城市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跨越时空、跨越界限的人文对话,是更高层次的交流,也是全新的观察视角。
经由自然风貌串联起的文化感受更为真诚,于是,在威尼斯港口,我们看着镜头水雾朦胧中游人的彷徨;在圣马可广场,我们与镜头一起观察悄然上涨的潮水、聆听遥远海风的呼啸;在巴丹吉林大漠,我们看着一汪月牙泉心生向往;在敦煌街巷,我们随着镜头与风沙对抗。天马行空的解说词、沉郁顿挫的交响曲提供了十足的观看动力和美学享受。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建立在自然维度之上的思考让《沙海之上》形成了一种以生活方式为中心的文化探索新角度。
在变动不居中寻找精神永恒
沙与海都是流动的意象。当我们看到流逝的风沙和滔滔的海水时,无法忘却90年代经典纪录片《沙与海》呈现的两位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痕迹,人与自然的对抗在冷静的比较框架中显得格外动人,也让这部作品成为众多纪录片人心中的独特印记。而今天的《沙海之上》并不冷静,诗意且温和、感性且生动。三十多年后,沙与海这两重意象从人类基础的物质需求逐步转向为群体的精神需要,粗粝的沙石和湛蓝的海水成为“一带一路”无法忽视的文明坐标,这一转变中的沙与海超越了物质的意义和自然的表征,然后走进每一个普通居民内心,发现他们对美的渴望。由文化共生探索两座城市的内在关联,让错位的时空、错位的繁华构成一种奇妙的呼应,带来一种变动不居的观片体验。
这种变动来自于自由灵动的跨时空叙事,该片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相辉映,让当代故事与潮水汹涌、黄土残垣穿插呈现,在用地标建筑、文化遗迹这些历史遗留的文本勾勒城市气质的同时,发掘千年间不同面孔留下的生活痕迹。我们既能看到威尼斯和敦煌历史上的文化风采,看到当代人变他乡为故乡,用充满科技和智慧的力量保护城市的点滴,也能看到学习船桨知识、敦煌文化的孩子在时间长河中扮演了多么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变动来自于丰富饱满的可视化呈现,该片通过水下、Stack 堆栈式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对城市细节进行直观勾勒,让观众清晰看到了威尼斯城市的潮水如何走遍每一条街巷,看到威尼斯居民如何在木桩上扎根起一座漂浮的城市,也看到了敦煌如何细致地对文化遗产莫高窟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在审美感知中突出人文关怀
解说词中“历史的蝴蝶”“凝固的史书”“流动的居民”都是具备多义性的深刻意象,这种诗意的表达让静谧的美感油然而生。《沙海之上》常常用航拍的俯仰观察敦煌的广袤无垠;常常用大范围延时关注威尼斯的潮汐起落;用大量关系镜头传递人和城市的彼此关照;用自然的光线变化为生命力满满的文化遗迹赋予信念和期待。
沙子打磨了敦煌,而海水孕育了威尼斯,作品试图寻找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共性,创作者用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视听表达和充满哲学思考的文化解读再现千年前戈壁上的明月沉沉和海面上的波浪浅浅。这种文化共性是一种对美的不懈渴望和勇敢追求,是威尼斯的油画和敦煌的古籍,是作家对消逝的城市发出的深深叹息,是壁画修复师们在夜间工作时燃起的盏盏“心灯”,是街头的傩戏、是涨起的潮水、是威尼斯居民曾经被游客“挤出”安居之所的过往,也是在大漠风沙中抢救下来的文化遗迹。该片采访中,汉学家吴芳思谈到她第一次到敦煌的时候,看到烟雾迷茫的景象,顿时生起了一种英国人对孤寂感的喜爱。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因缘际会,是一种融入骨血的文化熟悉感,《沙海之上》的人文视角恰恰源于人类相通的文化感性与审美倾向。
当观察者不再将文化视为高山仰止的产物,而是将其仅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看待,这或许能够带来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新可能。纪录片《沙海之上》浪漫得像游走在城市中的一股风,像海平面上漂浮的枯枝,更像在街道中玩耍、奔跑的孩童,虽然磨破了鞋子,经受着岁月的打磨,却以一种蓦然回首望的高度传达着对人类文明的深思。
全片完结时,结尾字幕的“暂居之所,亦可永恒”建起了一座跨越6439公里的桥梁,仅此八个字,就把历史上敦煌和威尼斯第一批居民何其无奈的瞬间描绘得让人潸然泪下,他们或许是躲避战乱的移民,或许是被迫流放的官员,这些“苦行僧”在现实的困境中生成无穷力量,通过自己的智慧发掘出与众不同的居住体验,留下整个世界为之触动的文化遗迹。《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梦境,也是一首跨国对话的隽永诗篇。
(作者刘黎明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