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独行月球》里的科学逻辑和抵近幻想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独行月球》里的科学逻辑和抵近幻想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0-17 09:01

  作者:王亚男

  为了实现从月球到地球的归家之旅,《独行月球》的主人公独孤月(沈腾饰)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搜寻月面上的动力器材,自行拼装返程火箭。地球上他一直暗恋的女主马蓝星(马丽饰)也在竭尽所能地助力他实现凯旋。然而,就在排除了种种因技术、疏忽和错误导致的困难,两个相爱的人即将重逢,完美结局近在眼前的时候,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独孤月面前:另一块庞然陨石正飞向地球,劫后余生的地球人将遭受灭顶之灾。而月球上的独孤月和他飞船上那枚名为“月球之锤”的重型核弹,就是地球唯一的生存机会。

《独行月球》里的科学逻辑和抵近幻想

  拯救地球是个超级命题,但是拯救地球上的爱人却是个人命题。为了女主,为了成全人类的生存机会,独孤月选择了勇敢。

  《独行月球》不是一部从内到外硬邦邦的科幻电影,而是一部科幻架构下的颇有分量的剧情片。影片中利用月球基地发射拦截武器,摧毁逼近地球的陨星等科幻元素虽然算不得惊世骇俗,但是各种情感和幽默元素的植入,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感染力。

  如果抛开影片中的喜剧戏码,从科学层面审视,《独行月球》探讨了一个被反复思忖的严肃问题——假如地球遭遇外来天体撞击,究竟能有多大的幸存几率?地质研究表明,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一次大规模外陨星撞击曾导致地球物种大量灭绝。如果这样的撞击发生在今天,自恃远比恐龙更具智慧能力的人类,显然不会坐以待毙。

  《独行月球》的制作者采取了更具暴烈力量的手段,用多枚大型核弹直接摧毁陨星,并且把发射基地选在了月球上——从重力更小的月球上向深空发射航天器会更为容易。影片中设计了一个名为“月球之盾”的计划,就是在“月球之锤”核弹摧毁陨星产生大量小型碎片后,利用月球作为盾牌直接阻挡残余碎片撞击地球,并借助月球引力捕获更小的碎片,这都是非常大胆、新奇的想法。当然,在距离月球仅38万公里的距离上存在一个引力和尺度都远大于月球的家伙——地球。但是,科幻的价值并不是精确无误的求证,而是科学逻辑的假设。

  在浩如烟海的星河里,地球更像是一粒微尘,飘摇流浪在无数微尘中间,与其他飘忽莫测的微尘近距离相遇乃至零距离相逢,几率虽然不算大,但总还是会有的。在人类诞生以前,这种事情自然无人过问(恐龙想过问也没技术手段),但在人类文明已经有了几千年经验值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尝试用我们孱弱的科学肌肉去阻挡那些秒行万里的不速之客。

  要阻止地外天体撞击地球,人类确实经历过《独行月球》描述的那种“粉碎机思维”阶段。如果能用火箭把超级核武器——这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具毁灭能力的东西,送到陨星上并引爆,可以摧毁小个头的陨星,使其对地球不具威胁或降低威胁。

  “粉碎机思维”之后兴起的是另一种应对策略,那就是变轨概念。如果用一枚或多枚火箭发射到陨星上并实现附着,就相当于给陨星安装了推进系统。通过调整推力的大小和方向,让陨星改变飞行轨道。只要它的轨道不与地球交会,那么它可以继续自己的旅程。这种思维有点类似于大禹治水,与其堵截,不如疏导。在技术上这一概念也更具可控性,且能更有效地阻止灾难和次生灾难的发生,唯一的问题是要求更高的工程技术水平。好在人类的航天技术也没有原地踏步,也在不断提升。

  《独行月球》描述的月球基地已经属于抵近幻想,因为中国、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在考虑建设有人驻留的月球基地问题。人在月球长期居住所需的建筑、能源、食品、饮水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但是人类到达月球并长期驻留并不只是为了猎奇甚或探索,在人类的航天宏图中,月球也许是冥冥中上苍为我们准备的一块跳板,我们可以通过月面小憩认知太空,进而从它起航迈向更深邃的宇宙。当然,如果必要,月球也能成为地球的外线防卫基地——虽然我们希望永远不会启用这个基地。

  电影是用视觉艺术讲述的故事。这样一个关于当下和近未来的命题,以科幻喜剧的形式走向普罗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或许可以启迪唤醒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毕竟,史上很多科学家的原初科学兴趣都来自优秀的科幻作品。

  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是在特定的剧情环境中构建精彩故事。《独行月球》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煞费苦心且颇为成功,在笑声笑语中提醒人们思考活着的意义。总结来说,《独行月球》讲的是月球上的一个生而无望的人和地球上一群生而无望的人彼此加注精神推进剂的有趣故事。

  (作者系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航空知识》主编)

《独行月球》里的科学逻辑和抵近幻想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