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出“象牙塔”的山水画才有生命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走出“象牙塔”的山水画才有生命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7-18 09:33

  作者:洪潮

  中国的山水画历来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专属的“雅事”,在宋代,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并称的“四般闲事”是文人生活极致风雅之事。尤其到了元明之际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更为象牙塔中的“阳春白雪”,与群众无缘了。

  长久以来,山水画都被认为是绘画艺术中的“空中楼阁”,其题材远离现实社会,看不到“人间烟火”,这不利于让大众接受山水画,也不利于让山水画发挥现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时代要求。王朝闻先生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是作品成功的重要的条件。”所以,山水画要符合当今社会功用,就要走出象牙塔,真正到人民生活中寻求笔墨灵感,发挥美术作品自身的社会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山水画家就开始探索以新笔墨、新题材讴歌祖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将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融入到绘画中,让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纪元。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诸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石鲁的《转战陕北》、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何海霞的《驯服黄河》等作品,它们都是将传统技法和时代精神风貌相结合的经典,同时也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进一步延伸到像水电站、公路、码头等前代画家所没有触及的题材,老一辈画家用最真挚的笔墨去歌颂新中国风貌,讴歌那个时代的精神。正因铸情于笔端,才成就了那些不朽的名作,这一变,也奠定了新中国山水画的方向——古为今用,以传统笔墨绘新时代精神,把真实的山水和心灵的山水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当代人的心灵感悟书写当代的山河画卷。

走出“象牙塔”的山水画才有生命力

  万山红遍(中国画) 李可染

  在山水画技法寻求变革的道路上,如何能够推陈出新,中国画家也做过多种尝试。他们“借鉴西法”,将西方油画的笔触、光影、质感、透视等方法引入到中国山水画中,进行“中西融合”;或是改变材料和作画方式,探索现代元素融入古老传统山水画的可能性。但外来因素的强行介入和不当使用势必会因文化观念的不同,生产出水土不服的“四不像”现象。一味强调形式的独树一帜和观念上的前卫也会使传承千年的绘画艺术沦为哗众取宠的空谈和炫技之举。原本强调内蕴和笔情墨趣、强调气韵与诗思的传统山水画在这种变革下,往往会成为各种元素的堆砌,或者是与照片无异的风景再现,缺乏内在感染力,难以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就无法担当起传播文化的重任。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是千年之间如恒河沙数的画家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我们要重视它、研究它、整理它,并将之继承发扬。现当代很多画家虽然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的却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就与中国画创作背道而驰,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艺术实验,不会成为中国画主流。

  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在创作中时刻牢记“与时俱进,与民同心”,中国山水画才能在新的历史时刻有所突破。前辈大师如李可染、傅抱石、石鲁、关山月等,他们对祖国有着浓烈、质朴、深沉的爱,对社会主义有着无比的憧憬,所以创作时才能情溢于笔端,创作出丰碑式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为中国画寻求变革的前辈艺术家都是个人学养深厚、传统笔墨功底极为扎实的,他们的求变之路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最大程度吸收而后的溢出藩篱,是传统学养、技法、感悟厚积到一定层次,再与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相映后的升华,同样这种变革也脱离不了“文化自信”的内核。

  山水画家锤炼品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圭臬,追求“正大之美”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同时也是映射时代精神的必然。“飘逸不可以废沉雄,疏散不可以无气骨。文骨靡弱,时势衰颓之征也。”这是潘天寿读《文心雕龙》时的眉批,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发展,国势强弱之间的关系。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有能反映其风貌的精品力作。当今盛世,以大笔墨、大气象为外在,以蓬勃、正大、刚健、醇雅为内涵的新时代山水精神应成为主流文化导向,这也是发扬文化自信的成果,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和赞扬。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群众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用优秀的、取向正确的作品占领文化阵地。在今天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艺术工作者应该走出“象牙塔”,把目光投射到人民群众中去,将山水画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用蓬勃、正大、刚健、醇雅的新时代山水精神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精神,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洪潮)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 晖:讲述守正创新、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故事

  • 詹 丹:改编传统文化名著的前提是理解文化特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