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岩截
五年前在京举行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不少人或许还记忆犹新。即便当时已是冬季,日参观量仍突破2万人次,观众排队长度超过2公里。如今它的姊妹篇“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第二期)”又来了。中国美术馆再次从馆藏作品里精选近300件,以美表现新时代,以美献给新时代。其中,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近现代大师名家作品,尤为值得关注。
吴冠中《太湖鹅群》(油画)
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国画)
林风眠《秋》(水彩)
齐白石《樱桃》(国画)
有人说,伟大的艺术家都潜藏着一颗未泯的童心,纯净的内心最易创造出纯粹的艺术。国人最熟知的画家齐白石,即便步入耄耋之年,依然调皮如斯。以其笔下《樱桃》为例,他不以“红”来冠名樱桃的颜色,而自创“女儿口色”,还为樱桃题句曰:“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将小小樱桃喻为佳人,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让人沉醉其中,暗自叫绝。
中国画一大特色便是留白,画者有意在画面留下空白,留与观者想象空间。譬如观齐白石之虾,能感知水之清澈;赏徐悲鸿之马,能触摸风之速度。皆因留白之故。不过,与画虾或是昆虫尤喜留白不同,白石画樱桃,倒是喜欢呈现满满一盘子,珠圆玉润的樱桃多得溢出盘面,散落四处。
倒是他最为世人熟知的虾画,背景清一色留白,可别小看这白而非空的构图——晶莹通透、生猛灵动的虾,竟让原本空无一物的白纸似一汪清池。其用墨清新淡雅,虾的节段清晰可辨,就连不那么为人留意的虾的两只眼睛也从不敷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有心的朋友,应也知晓:除了虾,白石老人还爱画桃。他喜欢夸张处理桃与桃叶、桃与竹篮的比例关系,比如偌大一只竹篮只能盛下一二个桃子,凸显其非同一般。北京画院的藏画《华实三千年》,便是白石画出的超级大桃,画纸似乎都要被撑破了。其上题字云:“华实三千年。寄萍堂上老人齐璜心安气和时一挥而成。”大意是说:齐白石只有在心情愉悦之时才会动笔画这“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仙桃儿。
有艺评家说得好,齐白石的画之所以为大众喜闻乐见,很重要一点在于他善于把生活中哪怕最普通、最寻常的所见之物用画笔表现得传神、耐看,能将他人眼里的大俗升华为大雅,实现从民间艺术到文人艺术的升华。
展厅里出场的另一位画坛巨匠,其身世与齐白石颇有几分相似——白石老人出身木匠,小他36岁的林风眠出生于石匠家庭;二人在幼年时期,皆临摹过《芥子园画谱》。
不得不承认,林风眠初期的从艺之路异常顺利,26岁即执掌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系世界范围内艺术院校里,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彼时,他力排众议,特邀年届六旬、尚只是雕花木匠的齐白石入校教授民间绘画。林风眠后来这样概括自己的前半生:“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的人气几乎耗光了。”不过,他甘于清贫,因为“只有体验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此次展出的水彩画《秋》,系林风眠终其一生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上结出的果实之一。他将西方绘画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梦如幻的画作。其笔下之秋,多为一片黛色远山,寥寥一行秋树,间或点缀几间村舍,显得寥廓深远。构图看似密不透风,却并不给人以局促感,传递出一分空旷与孤寂,带给人们心灵的净化。
这位在国内画坛最早提出“中西融合”的艺术家,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艺术界“法兰西三剑客”的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为其中优秀代表。三人中,吴冠中在国内的名号更为响亮些。他在自传《我负丹青》里这样界定从艺之路:“爱上了美术并与之结了婚,身家性命都属美术之家了。”
吴冠中非常崇拜鲁迅,认为鲁迅是他精神上的父亲,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尽管生前其画作已屡屡拍卖出天价,但除了选出几幅画留与子女作纪念外,他悉数捐出,只为让大众欣赏。
此次展出了其油画《太湖鹅群》——整个水面几乎全被洁白的鹅群所布满。如果近观,会发现“鹅群”不过是一组一组白色块,以色泽的细微差异来构成鹅群的立体块面。相较于他同时期所绘的《滨湖乡镇》《苏州留园》《长江三峡》等,《太湖鹅群》的画面语言显然更为抽象、写意。这样一种具有西洋油画外衣的中国绘画语言,正是其在“油画民族化”探索方面做出的尝试。他非常重视写生,每每作画,必先游一遍,构思一番,作成一幅画往往要变换好几次写生地点。如此移步换景之法,在《太湖鹅群》里也能窥见一二。
有人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坚守者”来界定潘天寿,此话虽有失偏颇,但他以研究中国画为己任,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倒是不假。在吴冠中看来,林风眠、潘天寿二位恩师看似理念不同:林风眠提倡中西结合,而潘天寿主张立足于民族本位,中西画要拉开距离,但其实教学上并无冲突,他们都推进了传统绘画的创新。
以潘天寿的国画《雨后千山铁铸成》为例,画面中大量留白:中下部的空白表示江水,突出雨后江面的平静;山体中的留白则象征云雾,让苍山更为灵动。其经典的图式最初由元代画家倪攒所创设,潘天寿稍作变化,少了勾描,以留白夹杂其间,添天真之趣。
步入“新中国经典美术”时期,李可染、傅抱石无疑是极为夺目的两位。李可染的《巍巍万重山》《毛主席词意图》,傅抱石的《韶山关公桥》《江山多娇》,均为红色山水领域的佳作。在画界前辈里,傅抱石堪称“劳模”,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此次展出的国画《待细把江山图画》,系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达华山,以辛弃疾“待细把江山图画”为题所作,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赞美。同场亮相的李可染《山静瀑声喧》,则以墨染河山,颇显壮丽厚重。(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