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印从书出》 篆刻 苏金海
《乐心室》 篆刻 苏金海
《不可一日无此君》 篆刻 苏金海
《相约徽州》 篆刻 苏金海
《大智知止》 篆刻 苏金海
《六合同春》 篆刻 苏金海
《四十二年老园丁》 篆刻 苏金海
作者:尹 广
“苏金海书法篆刻展”于10月6日在南京开幕,同时还举行了“苏金海书法篆刻艺术座谈暨作品集发布会”。
纵观苏金海的印作,原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现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评价其:“学源于思,深悟其道,饰穿其要,意蕴万象。借形以为意,阐意而达情,唯见平中求奇,静中寓动,开拓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建构个性化的专业精神高原。”苏金海选择从甲骨文入印,既是他知难而上,又是他的聪明所在。他借助甲骨、金文的异体多变和象形,凭借深厚的学养,并通过不同艺术技巧,营造出印章的独特意境,并把语词或单字所蕴含的语义的美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了一种“印章”的自觉境界。
篆刻家的智能结构与成才条件从纵向看,应具有艺术性的智能——精于书法、绘画、诗文;从横向看应具有学术性的智能——通于文字学、金石学、鉴赏学。他遵循此道,在数十年对古文字的研究之余,他把大量的时间都倾注在研读古代文学作品上。如在吟诵先秦典籍,他能举一反三,在熟背唐诗宋词时他能以古喻今,每遇怦然心动的语句他会马上抄录下来,作为自己篆刻创作的题材。他的篆书艺术主要取法于甲骨文、金文和汉篆。作品将古典精髓糅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大胆借鉴并以夸张运用。在篆刻创作中,他遇到甲骨文所缺文字,主要采取通假、移植和拼合法加以处理。如在刻“神游物外”印时,甲骨文“神”字,他用“申”字代之。在创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印时,甲骨文中没有“原字”,他将金文的原字稍作印化旨入印中。印学专家徐畅欣慰地佐证其弟子苏金海用字皆有出处,没有生造硬拆拼。
他的章法特色,一是平中寓奇。在他的篆刻作品里,平衡是结构构成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每枚印章作品平衡与否,取决于字的个体需要,取决于印章的整体需要。因而,字体的摆放、线条的组合是平衡的元素,在篆刻“无无明”阳文印中,“无”字下用重文符,依字形笔画多少使两字上小下大,布白上疏下密,上轻下重,给人沉稳挺健之感。这种平衡是有比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篆刻元素随机构成的,而不是要求每条线圆、结体都处于平衡状态。视觉艺术可以认为是平衡艺术,客观世界里的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正一侧、一虚一实,只能称作平等,我们所述的平衡,实际上是视觉平衡,这种视觉平衡最根本的是力的较量,力的较量主要来自人的平衡感觉或人对秩序的要求。他深谙此道,示范了一种非常正宗、非常师古的平衡艺术体现方式,他的篆刻作品,线条干净利落,章法平正细致,如同一篇静谧的随笔,不作山盟海誓,不作声嘶力竭,作品娓娓而谈,隽永悠长。他在作品中所营造的平衡关系,不但能做到印从书出、印从石出,更能做到印从道出、印从心出,人与印融为一体。二是突发奇想的险绝法。篆刻对于苏金海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印人”的他,需要找到一种与自身情感相适应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最终又可以强化情感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依存、相互生发。他的成功关键在于技法上有创造性,其名曰创造性突发奇想的险绝法,是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而来的。概言之:变转为折,变曲为直,变无为有,变静为动,变横平竖直为适当倾斜,变工整守法为自由奔放,变双刀法为单刀法或单双刀交替法。在字与字、字与边的处理上别具匠心,采取借边、损边、去边、细边、粗边,大巧若拙、相得益彰。他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营造“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意境。创作中,他敢于突出既定的模式。如长方形“无眼界”阳文印,“无”字为古陶文,“眼界”二字以大篆形体取圆转,力仿其趣,破其右上角边框,令其古拙残破。“亦复如是”阳文印在小篆、缪篆之间,“是”字则取汉金文,增加其变化及情趣。
刀法是篆刻的关键环节,犹如书画的用笔,篆刻的用刀就是独特的语言功能,一件篆刻作品的成败往往以刀镌刻来衡量印章的成功与否。以往别人刻的甲骨文白文印,基本上都是用双刀法完成的,他决意丰富自己的用刀方法,运刀以冲刀为主,有单刀有双刀,后来发展到有切刀、涩刀,操作用力时手腕把握力的轻重,刀的摇摆、颤动、迟疾。就刀法而言,他的单双刀混用法,加强了长短、粗细、残全的变化;笔画间巧妙并笔,避免重复、琐碎之弊,呈现出一种欹斜剥落的妙趣。在操刀时,他还总结出一套摇摆、颤动、迟疾的运刀方法,通过笔画之间的黏连,强化疏密对比,包括字形内部的层层繁复对比,加以巧妙化解处理,这都极大丰富了刀刻的艺术表现力,其印章的书意和刀趣得到充分的展示。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