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游暐之
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歌剧团创排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成功首演;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国家大剧院精心复排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于7月13日至18日在该院歌剧院上演。一部歌剧作品,历时30年重现舞台,其艺术魅力丝毫没有削减,短短6天,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只为一睹《党的女儿》这部经典之作的风采。
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经典性,体现在其诞生之初所具备的优良创作基因。本剧剧本根据1958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作曲。剧本创作秉承歌剧化的思维,主线清晰,结构完整,情节丰富,叙述简洁,序曲、尾声加6场戏的结构,每场戏设置一个戏剧矛盾点,同时为后一场戏形成合理铺垫,紧扣人物命运,层层向前推进直至最后高潮;人物塑造避免脸谱化,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人性本质的挖掘;唱词写作兼具文学性、戏剧性、音乐性、人物感,一剧之本的成功,为这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党的女儿》的音乐,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成功而富有新意的。当年创作本剧音乐之时,“决不走老路”是作曲家们的座右铭。因为这样一种强烈的创新意愿,也让本剧音乐的创作空间得以拓展。在18天就要完成6场戏的突击音乐创作中,每一位作曲家都有非常出色的艺术表现。
这部歌剧的故事背景是江西赣南一代,按照通常的创作思路,一定会以江西民间音乐作为主要创作素材。但是作曲家王祖皆认为,江西民歌的风格以抒情见长,虽然自然质朴、甜美动听,但是缺少戏剧的张力,与本剧所要表现的人物、戏剧故事距离比较大。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祖皆、张卓娅听到电视里播放晋南蒲剧《苏三起解》,蒲剧高亢遒劲、刚健粗犷的曲风,让他们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党的女儿》的音乐创作要走南北融合的路子,即将蒲剧音乐的戏剧特点和江西民间音乐的抒情性特点有机结合,形成本剧独有的“坐北朝南”的音乐新风格。王祖皆、张卓娅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领导和主创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坐北朝南”的音乐新风格尤其体现在女主人公田玉梅的诸多重要唱段中,比如“血里火里又还魂”“生死与党心相连”“万里春色满家园”,音乐风格的确立让田玉梅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除了田玉梅,本剧中七叔公、桂英、马家辉、鹃妹子等几个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也很鲜明,个性突出,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歌剧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有了扎实的一度创作,如果没有精湛的二度呈现,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经典性必然体现在1991年首演之时,以彭丽媛、杨洪基等第一代“田玉梅”“七叔公”为代表的歌剧表演艺术家,留下了教科书式的高水准呈现。事实上,彭丽媛当年不仅是二度呈现的演绎者,她还对田玉梅音乐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塑造、声乐技巧的展现都积极提出建议,这种编、曲、演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创作形态,尤其值得今天的歌剧创作者学习借鉴。毫无疑问,当年教科书式的高水准是今天复排《党的女儿》这部作品的标尺,尽管这个标尺并不容易超越,但标尺就是一面镜子,标尺高,镜子的“分辨率”就会高,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纤毫毕现,因此,高标尺决定高质量。
国家大剧院举全院之力排演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复排的过程也是对当年经典创作的一次全方位传承。雷佳不仅领衔主演,同时也参与到复排工作的方方面面,身兼数职,兢兢业业,成为此次复排工作中的领军人物。近年来,雷佳虽然参与演出的歌剧作品并不多,但是她在歌剧表演艺术上的起点非常高,从《白毛女》到《党的女儿》,历时五六年的时间,始终没有停止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国际化探索和积淀。
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典范之作。30年过去了,当民族歌剧《党的女儿》重新搬上舞台的时候,它所带给观众艺术上的享受、思想上的震撼,依然是那么强烈和深刻。近年来,很多经典歌剧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以及《党的女儿》先后复排,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藏,回望这些作品,足以让我们相信,真正的经典,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而湮没,它们始终会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闪耀出夺目的光辉。(游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