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歌舞片《悲惨世界》对文学经典的重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重温经典 > 正文

歌舞片《悲惨世界》对文学经典的重塑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3-20 14: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仲谋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曾不止一次被搬上银幕。其改编源头,甚至可追溯至卢米埃尔兄弟的《维克多·雨果与〈悲惨世界〉的主要人物》(1897)。此后,几乎每隔几年都会看到改编自《悲惨世界》的影视作品,而且每次改编大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2012年,《悲惨世界》又一次以影像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编采用了歌舞片的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歌舞片《悲惨世界》对文学经典的重塑

电影《悲惨世界》海报

  理查德·戴尔认为,歌舞片的优势在于混合了叙事部分的真实性和歌舞部分的抒情性。2012年上映的《悲惨世界》,正是充分发挥了歌舞片的这种优势。创造性地运用全新形式重塑文学经典,而且以音乐歌舞的抒情性巧妙地缝合了原著的叙事裂缝,使整部影片浑然一体,颇具艺术魅力。

  不可否认,小说《悲惨世界》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广阔恢弘的社会历史画面、对底层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善良人性的热情讴歌等,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美感。可是作者前后期生活与思想的复杂变化,令小说内部形成了某种张力或错动,在文本表层上则体现为叙事的断裂。例如,在冉阿让的故事中,作者将摆脱现实苦难的希望寄托于人性的善;而在马吕斯的故事中,激烈的街垒战又显示出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不合理秩序、让人们获得幸福的愿望。马吕斯和柯赛特的爱情结合,并没有成为冉阿让故事和马吕斯故事的粘合剂。文本自身的叙事脉络,在两个故事的交接处出现了明显的断裂痕迹。冉阿让没有与革命产生直接联系,他为了柯赛特才冒险救出马吕斯;而马吕斯从“革命者”向“新郎”的转变也颇为突兀,小说对街垒战极富热情的描述随着马吕斯的昏迷戛然而止。

  这种叙事断裂,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更加凸显了出来。以往的每次改编,都不得不从两个故事中选取重心。无论是以冉阿让为重心的1935年美国版本,还是以马吕斯为重心的1972年法国版本,均因未能处理好原著的叙事裂缝而白璧微瑕。

  歌舞片《悲惨世界》吸取了以往改编影片的经验教训,不再单一地强调冉阿让的人性救赎或马吕斯的革命热情,而是在叙事上双线并重,且通过结尾极富抒情性、感染力的大合唱,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影片最终,去世的冉阿让见到了芳汀的灵魂,他们与在街垒战中牺牲的革命者一起,高亢地唱着“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悲惨世界里饱受欺凌压迫的苦难者,与为理想奋不顾身的革命者融入了同一阵营。随着合唱出现的,是街道上面带笑容挥舞旗帜的人们。这个激动人心、亦真亦幻的革命成功景象,不仅表达了革命者和民众团结一致才能赢得胜利的内在意图,也有效地填补了原著的文本裂缝,使冉阿让的故事和吕马斯的故事真正联结在了一起。

  影片对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还体现在烘托气氛、揭示心理等方面。例如开头部分,慷慨激昂的音乐和“Look down”的合唱,与滔天巨浪以及犯人们在齐腰深的水中拉纤的场景相配合,营造出一种压抑、冷酷的氛围,并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再如,当神父在巡警面前把银质烛台送给冉阿让,语重心长地劝诫他“从此做一个诚实守法的好人”时,冉阿让的情绪和心理是激动而又复杂的,快节奏的配乐暗示出他内心的冲突。随后,冉阿让虔诚地跪在耶稣像前,以歌声唱出良心的拷问“我为何变成黑暗中的窃贼”。同时,发出了重获新生的呼声:“旧的冉阿让已不复存在,新的冉阿让横空出世。”这是影片中最精彩的唱段之一,忠实地传达了原著中伟大的人性救赎力量。

  歌舞片《悲惨世界》的影像画面也颇具表现力。革命者的街垒战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迎风飘扬的红色旗帜和革命领袖安卓拉的红色外套,像一团火焰,鼓舞着每一个人的战斗激情。导演特意改变了原著中安卓拉牺牲时“仍然靠墙站立,仿佛被子弹钉住”的描写,而是让安卓拉中枪后手握红色旗帜倒挂窗台,悲壮的画面更显示出他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革命被镇压后,沙威的黑色皮鞋踩在血泊中的画面,给人触目惊心之感。影片以沙威的视点展现众多死难者的尸体,暗示大革命带给他的心灵触动。沙威将勋章摘下放在小加夫罗契尸体上的特写镜头,更是他人性觉醒的体现,为他后来放走冉阿让、跳河自杀的行为做了铺垫。

  尽管两个多小时不足以呈现原著全貌,小说对底层悲苦生活的细腻描写在影片中也变成了一抹浅痕,但仍有一些深刻的追问、永恒的命题被有力地放大并呈现出来,难能可贵。歌舞片《悲惨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现实处境的思考,并进而去领会原著深沉复杂的思想意蕴。可以说,这种用音乐和影像元素重塑文学经典的努力,为创造性地改编名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周仲谋)

 

  歌舞片《悲惨世界》对文学经典的重塑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