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咏志抒怀
——一场看似克制的追寻与审视
作者: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裴玫
2017年9月,叶国辉教授完成了他酝酿五年的交响乐作品《王羲之》。这是他继《曲水流觞》之后,与王羲之及兰亭的再次续梦。
王羲之是怎样的?“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是他纵情山水的旷达与开阔;“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是他回望生命,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与惋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他跳脱主观,站在历史洪流中渴望找到对话与情感共鸣的想象。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这是曾巩《墨池记》中描写王羲之的节选文字,也是交响乐《王羲之》的创作文本之一。这段文字以童声演唱,出现于乐曲的头尾部分,两次的童声吟诵成为解读作品的支点。正是在童声的叙事中,逐渐生发出对天地与历史的对话。
童声吟诵第一次出现在引子后的第一章。在引子部分水墨式的层次晕染中,在竹笛以连续上行音阶的十次“唤醒”和点状音响里,第一章在不同音高里延续了大二度与小三度的组合音列,并平稳性发展。童声吟诵在这样的空间中出现。
(谱例:童声部分 23 23 5 ,61 61 23 3 ;6 6 32 2;2 65 5 32 2 )
以re-mi-sol-la为主要框架,在re-mi-sol与高低八度羽音的不同连接中逐步推进。八度的跳跃展示出童趣般的念诵和疑问。童声结束后,乐曲以(引子——第一章)第二章——间奏A——第三章——间奏B——尾声的结构穿插展开。可见,交响乐《王羲之》乐章之间的安排,不是以明显的材料比对进行,而是将核心音程和音色特点穿插于主要乐章之间,并选择较为密集的节奏型进行及主要乐章在音乐情绪上的补充衬托。这不仅在渐变中铺垫着乐曲发展的更多可能,还在一次次微妙的变化中不断巩固音乐形象,凸显音乐性格。在熟练的变奏与复调技巧中,叶教授融汇了中国音乐和文化艺术在发展方式与结构特征上的重要规律。
出现在开头的童声吟诵,诗词内容完整,在乐队及竹笛的点状氛围中进入,而后竹笛淡去,吟诵清晰独立,只留一条旋律声部轻轻衬托在下方;结尾处的童声吟诵,在男声平正厚实的音响与乐队整体的长短虚实间展开,竹笛也随之回归。结尾处的童声与乐队再现,使音乐叙事完整,人声在自然空间中被稀释,逐渐消逝。
吟诵是古人集文学、音乐和语言于一身的读书方式。所以诗词文本不仅提供内容,也是一种情感基调。在音响与历史的隔空嫁接中,童声和乐队在交织中环环相扣,既独立又不可分离的状态。虽然因习惯不同,对句读的划分会产生差异,但从内容来看,一个句读必须有独立单元的意义。吟诵的声调和节奏也在此基础上衍生。以前几句为例,作曲家的句读划分如下:“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作曲家对吟诵的处理,保持与乐曲整体一致,以二度为主、八度拓展音域,包括四度音程。这种保持兼顾了吟诵与语调的相顺,自然顺畅且阐明其意。
除童声吟诵的处理之外,乐队的精细发展、点状的空间回响,以及男声的音色等方面都衬托了童声质朴清脆、率真天籁的空灵之感。它带我们以一种无偏见的视角,不古不今,不老不少,不卑不亢,在对话中追寻和审视生命的意义和答案。而童声里的故事,作为山水空间中的一份回响,是多层叠置的审视:或许来自王羲之与未来自己的对话,即他写的“后之视今”;或许来自曾巩勉励后人应拥有临池之志,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寄语;又或许来自我们对当下的困惑和自然生活的向往,等等。但很难评判其中是忧是乐,因为这来自你的立场、你的偏见、你的想象。
所谓“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交响音乐,立意是叙事存在的价值。作曲家在跨领域、跨文化的多元汲取之后,具有诗意、思辨和智性的音乐创作风格日渐成熟。在《曲水流觞》(女高音与交响乐队)、《早春》(女声合唱)、《丛林的祈祷》(合唱与交响乐队)等作品中,均呈现出叶教授对人与自然交响的审美理念。而《王羲之》中那率真的童声,亦是作曲家童趣之心的折射,更为难得。
作为中国音乐领域第一位获得“长江学者”殊荣的学者,对经典的学习,是叶教授延伸感知力的方式;对经典的融汇,在叶教授创作中的自然流淌。但就像《兰亭序》中写的:其所能,非天成也,然未有能及者。我们看到了作曲家在文化继承后极具个性的创作特点,在弦乐、管乐与童声三籁齐鸣中,音乐与文化密切交织,共同浇筑成了作曲家的美学和音响观念。在这一层层的抽离中,我们想要的那份答案或许已经产生。交响乐《兰亭序》在看似不漏锋芒的克制中,用音乐将遥远的古人与文人以富有层次和画面感的方式刻画出来,拉近了我们与之的距离。
艺术审美亦是一场生命活动,叶国辉教授以他的中国情结、性情向往,用一种超脱主观的方式,进行浓缩后的重塑。虚实相间,咏志抒怀,含蓄又极富韵味。音乐叙事中那幅墨汁般的音乐图画里,流动着的是一种感悟、一份修养。恰似作曲家登高望远,见兰亭流水,羲之与友零星错致。谈笑儒雅间,举杯对谈,溪水和歌赋皆流转于动静。回头相视,试看清千年鸿沟,轻问现年月何时。而此时,不管是羲之还是你我,皆不知现已何时,是忧或乐。只有那童声依旧,徜徉恣肆,渐渐远去。
你听,世界也在听……让我们一起“听见中国”。(裴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