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化剧作内容,打造精品历史剧
张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北京法源寺》不是单纯讲述历史的历史剧,而是处理历史的历史剧,历史是素材,而人物是核心,从个人观历史,又由历史说个人,这种独特的处理手法比一般的同类题材更有价值。
目前来看,作品在剧作方面还可以继续深化。剧中存在一些浮光掠影的场面和边缘化的人物,对于这些场面和人物建议再给予一些聚焦,丰富剧作内容,使作品既是一部宏大的、带有中国历史特点的历史剧,又可以成为一部表现特殊人物心灵内容的心灵史剧。如果在这方面能够进一步有目的地加深,我认为该作品会获得长久流传。
在现有基础上升华美学高度
姜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原主任、教授):
针对《北京法源寺》我有以下六点看法:
一、作品中有一些台词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谈到“儒释道”,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没必要一提到佛法相关就要庄严肃穆;二、多重人物身份的叙述是话剧的优点,应该发扬;三、个别人物的台词和语言不可能出现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而明显是后来添加的,我认为这是政论剧的艺术特征,可以保留;四、在舞美设计上,空间形象加上投影是一个创新尝试,有助于观众对历史的思考;五、台词说得多而快,这是该剧的优点,应予以保留;六、戏曲动作应用信手拈来,体现了创作团队的自信。最后,我希望将这个作品的创作和表达上升到美学高度,对世界戏剧作出具有明显东方美学特征的中国式贡献。
优化剧作结构,合理应用台词
李法曾(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
《北京法源寺》在思想性、艺术性、价值取向上实现了有机统一,但成为精品尚有距离。
我认为该剧目前有关佛教的内容过多,在剧作结构上需要将佛教与变法的关系处理得更清楚、顺畅一些。其次,台词方面说得多而快,演员在说得快的同时要保证口齿清楚,以观众听得清楚为前提,更要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吻合;台词多的同时也要注意留白,防止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应减少现代语汇,以免削弱历史感。另外,我建议把演员阵容固定化,在演出的过程中完成“传帮带”的任务。
弱化次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
吴然(北京演艺集团原总经理):
历史剧不是历史,允许创作者合理发挥。《北京法源寺》利用穿越式的插叙、补叙和倒叙解决了两个空间的问题,即法源寺的物理空间和主创团队提供的心理空间。对空间问题的处理使整个作品兼顾了历史性与艺术性,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该剧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目前,剧目的叙事时间过长,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处理得更恰当一些。建议压缩次要人物与场景的时间,进一步突出主要人物,甚至可以继续加长主要人物及其场景的时间,使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主题更加鲜明。
合理吸收建议,保持特色风格
温大勇(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原主编):
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不是所谓历史真相的舞台表述,而是创作者对历史独到的思考、解意及艺术表现。《北京法源寺》就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该作品体现了导演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比如由于内容体量大、充满论证思辨色彩,让剧中人物不时跳出流行语、现代词汇,营造喜剧气氛;又比如剧中透露着禅义美学、演员格外用力的表演等,有导演鲜明的个人艺术印记。因此,我反倒担心各方的建议和意见会使该剧变得一般化,请主创人员对此进行合理把握。
在空间表现上建立更多可能性
黄海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北京法源寺》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但我认为该剧应在作品的空间上建立更多可能性。
话剧的演出空间是基础,可在此基础上开拓文化空间、思想空间、人物心理空间等。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实现本土化,同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紧密,作品将叙事空间选择在法源寺,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跟佛教、佛学有关系,从这个角度可以继续探索人物历史选择背后的文化空间。另外,每个人物的心理空间,包括人物思想、特点以及背景等,同样存在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借力电影传播,通过演出打磨
徐涟(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李敖原作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但话剧《北京法源寺》不止于改编,而是导演的重新创作。这是历史正剧对历史的严肃思考。该剧脉络清晰,情感大开大合,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历史为背景,将众多历史人物描绘得真实感人,特别是仁人志士的探索精神让人荡气回肠。
针对该作品,我有三点建议:第一,可以将其拍成舞台剧电影,在电影中将台词说得多而快、演员的表演细节完整保留,进而作更大范围的传播推广;第二,多演,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打磨修改,攀峰登高;第三,通过演出培养更多的好演员,为剧团的好作品接力。
保持戏剧本体,保证与观众交流关系
孟冰(原总政治部话剧团团长、一级编剧):
对于《北京法源寺》我有三点评价:一、《北京法源寺》是近年来话剧舞台上难得出现的优秀作品;二、作品的思想内涵包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体现出新一代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热爱;三、作品符合戏剧本质,精致巧妙的舞台与多种手段的融合,彰显了戏剧舞台假定时空的魅力。同时建议,台词的多少与快慢不是主要问题,而是该剧的一种形态和表达的方式,但是需要保证与观众的交流。
增强情节设计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性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改编对原著非常尊重,与李敖先生的小说存在高度的契合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该剧的创新性很强,既包含对西方叙事技法和语汇的界定,也有虚拟手法的运用,是一部优秀的话剧,但距离时代精品尚有差距,还有进一步打磨提高的空间。
目前作品的情节设计与法源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够,譬如把北京法源寺换成其他的寺庙也能成立,因此需要增强情节设计与地理空间的关联性。另外,希望作品在遵循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先做到中规中矩,再谋求创新。
夯实作品基础,全面打磨提高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教授):
《北京法源寺》是一部有难度、有深度、有风格的作品,深度体现在对历史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对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与历史对话的关系。对于接下来的修改我有以下五点建议:
一、整部剧的风格定位需要更准确、更强化一些,增加可看性的同时不能对主导风格构成冲击;二、佛教的内容需要切入人物的性格和世界观,凸显其对人物历史选择的影响;三、话剧情节的戏剧性需要再强化,不能让台词、人物、心理独白充当主要的情节;四、作品的主要人物突出,但过渡性人物过多显得符号化,需要再深入挖掘;五、台词不在于多少快慢,而在于切合人物性格和情境的程度,现有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潜台词,挖掘可回味的空间。
保证台词口齿清楚,把握人物塑造分寸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北京法源寺》在内容组织、情节逻辑、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大胆的突破,是传奇、政论和豪侠之气的集合,演出了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热爱、激情及献身精神。对于作品整体的打磨提高,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台词方面,我认为台词不在于长短快慢,关键在于口齿清楚,让观众听得清,在此基础上要跟人物的身份特点、具体环境进行有机对接;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康有为的形象设计很有特点,但激进不是疯癫,目前的人物形象略显疯癫,不够让人信服,还需要主创团队把握分寸,让人物有历史质感又有趣。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