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的历史复现
——基于“空气”论的解读
作者:郑睿
国庆档献礼之作《我和我的祖国》一经上映便成为“爆款”,该片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正如陈凯歌初接该片时所立下的十二字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虽然导演们各自的作品风格迥异,但《我和我的祖国》的七段故事最终保有相似的气质。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
全片故事的时间跨度约70年,7位导演精心挑选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事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为了更好地唤醒不同观众群体对这些历史瞬间的集体记忆,《我和我的祖国》不落窠臼,不仅是某一个画面、某一段声音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影片每个细节中,都弥漫着属于特定时代“空气”。
“空气”一词,最早见于著名导演费穆的《略谈“空气”》一文,费穆先生推崇的影片要有“空气”,认为“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我和我的祖国》之所以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与主创团队营造特定时代“空气”、复现历史氛围的努力分不开。正因此,才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引发共鸣。
《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管虎导演的《前夜》时间节点选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与以往表现伟人、将摄影机置于“台前”的开国大典影片不同,影片将摄影机聚焦“幕后”。影片在倒计时24小时的时间进度中,用“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电影表述方式,以国庆典礼布置科科长林治远为切入点,讲述开国大典前夜电动升旗的故事。一方面,影片在布景上,人工搭建高度还原了天安门广场的场景,并在线条的组织与光线的配合中充分利用摄影机特性与感光的强弱营造1949年的时代质感;另一方面,这一段落布景过程中,根据剧中情节变换具体环境,避免了不必要物件,突出重要部分。影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升旗仪式现场,而是在天安门广场之外的四合院中设置了一个模拟大典现场的升旗场景,通过复现林治远电动升旗仪式装置搭建的全过程,集中展现林治远及其团队的专业、负责、高效。在外部的喧闹与内部“空气”的紧张交错下,奔跑在广场中的林治远终于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顺利飘扬于天安门广场之上。
《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而徐峥的《夺冠》在营造“空气”上做得同样精彩。徐峥抛开以往宏大叙事中的惯用套路,为观众讲述了上海石库门街坊里的小男孩冬冬的故事。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决赛,整个弄堂里的人要集聚一堂观看女排的实况转播,为了更好地接收信号,男主角冬冬必须保证天线不出差错;与此同时,与他青梅竹马小美要在这一天远赴美国,他还没来得及和她做最后的道别。“弄堂里集体看女排”既是徐峥的个体回忆,也是80年代上海弄堂人的集体经历。在拍摄过程中,徐峥选择了灰颜色石库门,力图恢复80年代弄堂生活全貌。外景上,在重新清空、施工、置景、刷墙之后,将80年代的铁制消防栓、老式木头的电线杆一一复现;内景布置上,无论家具的摆设、播放《霍元甲》的电视节目、流行音乐,还是群演、主演的服装和职业,甚至小朋友的抽屉里打开所有香烟牌子、连环画,都严格按照80年代上海里弄的场景来恢复。此外,在群戏设置上,徐峥主张让演员回到生活,根据自己的特质找角色:总务科退休老干部、退休老师、待业在家的女青年、不上进的“小赤佬”……在群像式展现中仍旧保持生动鲜活的个性。在真正拍摄过程中,为了让整个群众演员更好地营造80年代的“空气”,徐峥还专门请来女排夺冠的灵魂人物—— “铁榔头”郎平来到拍摄现场。正是在严格考究的“空气”营造下,《夺冠》的群戏最为出彩,最具“烟火气”,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呈现出80年代上海弄堂中独特的众生相。
《我和我的祖国》剧照
除了《前夜》和《夺冠》之外,其他故事也都在尽心尽力地营造时代“空气”。《白昼流星》单元中,为了真实还原神舟十一号着陆的重大历史时刻,陈凯歌邀请到神舟十一号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参与电影拍摄,其中特种车辆、返回舱降落伞、宇航服都是真实物件;为了营造时代“空气”,陈凯歌甚至还调用了戈壁滩工作车、道具车加上军车共百余辆。在《回归》单元中,为了更好地呈现出1997年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出演升旗手和护旗手地演员杜江、朱一龙还专门接受部队特训,学习仪仗的姿态,帮助观众营造带入感;《北京你好》单元中,葛优更是花了大量时间体验出租车司机日常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口碑与票房双赢的背后是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努力打造不同时代“空气”的质感,正是在这种“空气”中,方能合理又不失戏剧性地讲述不同时代洪流中,“我”和“我的祖国”之间的故事。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专职研究员)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