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改编的新高度,叙事抒情的新融合
韩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兰花花》源自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一首有着浓烈陕北风格的民歌,这一经典题材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这个题材值得深入挖掘,我们不应当把它微观地看成一个作品、一部舞剧,而应将它看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现在我们通过舞剧的方式把经典民歌的文化品格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剧中大悲大喜的沉浮起落,都化作震撼人心的极致高歌。这是创作者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了现实生活的苦难,也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乐天知足”的审美表达。全剧以一曲苍凉高亢的信天游结束,将传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舞剧《兰花花》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宝藏,是一个具有成为传世经典潜质的精品之作。这部舞剧的重点修改方向,是要进一步强调男女主角的挚情挚爱,体现出让观众痛彻心扉的大爱。舞台形象方面,进一步强化剪纸语言,通过舞台形象,把凄美的传说故事幻化成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美。舞蹈编排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很多重要的舞段游离于剧情之外,应该找到更加紧密的结合点,使舞蹈紧紧围绕兰花花的命运展开。
细化舞蹈设计,增加现实思考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兰花花》是由民歌改编而成的舞剧,体现了丰富的人物关系与爱恨情愁,但目前剧中体现的情感还不足以支撑起整部舞剧,所以在改编过程中应进一步提升编剧的创造性思维。
好的艺术作品是不断修改、打磨出来的。在细节处理上,要继续推敲。双人舞是表达人物情感冲突比较好的方式,是人物关系最凝练的一种表达。男女主角双人舞各个舞段之间,从人物密度到动作难度,要有一个递进关系,起到推动情节和人物发展的作用。一部好的舞剧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要有几个有特色的舞段。这些舞段不仅要跟人物的矛盾冲突相关联,还能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走向与人物关系。
叙事注重立体交响性,音乐运用更灵活多变
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研室主任、教授):
民族舞剧《兰花花》的音乐创作能力突出,整体水准很高,我主要从音乐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剧中的主题音乐对剧情的推动力不够,使得刻画人物时受到了限制。作为本剧的主题音乐,《兰花花》这首民歌应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大胆地进行改编,让它的形式更加灵活一些;另外,歌手演唱时要准确把握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点。
命运抗争的悲剧,沉浮起落的情感
韩真(原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
当下的舞剧作品中以古典题材居多,《兰花花》这部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对凳子的使用很巧妙,地域感很强,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当杨五娃被绑在凳子上时抽到他身上的每一鞭也都落在了兰花花的身上,由此,我们能感受到这方水土养育的人们所散发的强大的人格力量。
下一步,建议在细节处理上多下功夫,抠得更细一些。比如杨五娃和兰花花的命运纠葛,不管是宿命还是抗争,最后是黑暗还是光明,最终要表达的意向应当更明确、更坚定。另外,演员对小段落的情感把握到位,但在整体节奏上前后表现缺乏变化,要更深入地思考角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情感的起落。
提炼舞蹈语言,丰富人物形象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教授):
舞剧《兰花花》情节完整,逻辑清晰,陕北风格浓烈,总体来讲可视性很强。这部舞剧的戏剧性很强,舞剧剧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情节节奏紧凑。编导对文本的表达很到位,人物形象的塑造、群像的映衬、细节处理等做得都很扎实。
有几点修改建议供主创参考。在结构设计方面,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的使用具有独特性,全剧以老年杨五娃的回忆贯穿各场次,讲述了一个回忆中的故事。但这一形式在运用上还不够精妙、不够大胆。应该调动各种舞台手段,让观众真正走进老年杨五娃的内心,让老年杨五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舞蹈编排方面,有些段落中的戏剧表演过多,舞蹈展现不够。如媒婆这个人物,没有完整的舞段呈现,几乎是形态表现加戏剧表演。建议找出这一人物的特定形态和律动规律,编排成一个成熟的段落,做到用舞蹈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使这个角色更出彩。
此外,舞剧下半场的情节安排要更清晰明确,情感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从动作语义到动作表达可以更细腻一点;双人舞、独舞演员的动作体验不够,要更多挖掘深层次内涵,使这几段舞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舞剧尾声要观照现实意义,巧妙提高全剧的立意。
通力合作创精品,强强联手改好戏
刘晶(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
一部好作品必须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打造出来。《兰花花》无论从编导、音乐创作,还是舞美设计、服装设计、人物造型、演员表演等都是强强联手,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和总导演的艺术功力。这个作品具备了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的潜质。从精品到经典,《兰花花》还需要更多的考验和打磨。
第一场开始部分要把陕北的地域风格明显地展现出来,目前舞台元素堆砌得有点多,如果梳理一下,再慢慢铺开,或许会更好。目前,两个主演独舞的舞段及双人舞舞段的呈现还不够。另外,在凳子上的这段表演,凳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我建议这段可以展示一段独舞。最后殒命的那段双人舞完全可以把前面的主题动作贯穿在里面,将全剧推向高潮。
雅俗的完美契合,分寸的适度平衡
王勇(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副团长、一级编导):
舞剧《兰花花》最大的成功是找到了原生态题材与舞台艺术间的契合点、平衡点。在度的把握上,主创团队从编导、编剧到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格的同时,进行了更加写意、含蓄的处理,让这部舞剧更具文艺气质。
结构方面,尾声部分有画蛇添足之嫌,仿佛为了结束而结束。之前“殒命”的情节已经将全剧的情感推向高潮,又做这样的编排设计,就显得有点生硬和多余。
人物设置方面,媒婆这个人物恰到好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形象丰满,没有“概念化”的东西。另外,要再艺术个性表达方面下功夫。如果以民歌体的叙述方式来改编这部舞剧,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格意蕴。这一点在当前的舞剧中已经存在,应当牢牢抓住,进而将其放大。
构建总体叙述的形式
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
如何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资源融入艺术创作,改变舞剧的现状。舞剧《兰花花》就做得非常好,堪称舞剧典范。接下来,该剧应集中精力在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在舞蹈语言上,舞蹈动作应把人物心理表达得更加细腻。舞蹈语言应把人物心理外化出来,要集中地、更加细致地去刻画兰花花的心理和性格;其次,在舞剧结构上,要找到一种总体的叙述方式,建构舞剧《兰花花》的独特形式感,现在的视觉形式是游离的。
明晰人物性格,强化舞美细节
任冬生(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一级舞美设计):
兰花花这种题材的舞剧比较少见,它暗含了一种莎士比亚悲剧式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命运抗争方面,要更多地注入今天的审美观和时代精神。所谓时代精神,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揭示人物抗争的心路历程时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灯光设计方面,太多的光束破坏了情感的连贯性,需要加以改进,单纯的色彩反而可能会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刻画人物。
舞美设计不是单纯设计一个美丽的场景,而是要给导演、演员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下一步要对剧情、人物、相互的情感交织做更多黏性的补充,将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视觉手段呈现出来。
注入时代精神,更新审美观念
左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一级编导):
我很喜欢这部舞剧的结构。杨五娃用不同心境唱出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些唱段贯穿了整部舞剧的不同场次。陕北民间素材运用得比较地道,风格特点把握得非常好。整体上音乐编曲、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都很有品质,是一部非常好的艺术作品。
宏观来看,该剧展示了兰花花对自我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整部舞剧叙事完整,但在刻画兰花花抗争命运,最终不满社会的腐朽及人生的不幸,在痛苦下郁郁寡欢而死这一主题表现得还不够。经典民歌如何打造成为一部经典舞剧,在继续深挖、琢磨人物的抗争精神之外,还要注入今天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揭示这一心路历程时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希望舞剧《兰花花》可以凝聚更多打动人心、触及灵魂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