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藏源山南
——访青年艺术家牛学
牛学从事摄影20多年,并多次进藏拍摄,其摄影作品《藏源山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立项资助, 2019年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摄影作品《藏源山南》通过摄影表现悠久传统的藏文化资源,赋予了摄影创作文献价值,更是一次的视觉艺术的开发与研究。作者从建筑艺术、自然风貌、民族服饰、宗教艺术、民俗活动、传统工艺这六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对山南进行了深度拍摄。以艺术内涵为支撑,以摄影创作为表现手段,以实地探究纪实为途径,利用不同的摄影表现方法对藏源山南特色文化进行再现与表现,完成了该系列摄影作品。
牛学近照
您最初接触摄影是在什么时候?
1995年,绘画老师带我们去安徽写生,后来他把一套海鸥单反相机借给我用,这是我最早接触摄影了。万老师教我上卷、对焦、曝光,还教我识别闪光灯背后的数据表。读大学以后,我买了属于自己的相机,课余时间常常和好友一起拍摄武汉。我们白天拍摄,晚上在自己改造的暗房里冲洗放印。
本世纪初,在数码相机还没有大量普及之前,摄影伴随我走过高中后期和整个大学生涯,这是我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记忆。
摄影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从1995年算起,我从事摄影有二十多年了。在接触摄影的早期,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很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记忆深刻的是狄源仓老师的《20世纪外国摄影名家名作》。受这套书指引,我了解到不同风格的影像,对摄影的发展历史、照相器材等都产生了兴趣。
影像从无到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这个成像的过程中,有着忐忑而奇妙的心情,这和现在的数码快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请您介绍一下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藏源山南》创作历程。
从2004年开始,我去过很多次西藏。2016年,我参加了山南市旅发委组织的“行摄藏源山南”的活动,对藏文化发源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期待有更多机会继续深入聚焦山南题材。
《藏源山南》哈内姆勒硫化钡纸 80*80cm 2018
此后不久,我看到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信息,便想以“藏源山南”为创作选题申报试一试。《藏源山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资助立项后,我在一年多时间里多次进藏创作,少则二十天,多则两个月。累计近两百天的时间里,我走遍了山南市的乃东、琼结、贡嘎、扎囊、曲松、浪卡子、洛扎、措美、错那、隆子、加查、桑日这十二个县的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山南的春夏秋冬,体验了山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从自然风貌、建筑艺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宗教艺术六个方面对山南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深度拍摄。
在西藏拍摄,处处充满着惊喜,也经常会遭遇惊险。有天晚上,我为了节约时间,冒着大雨进入了扎日神山,接下来的几天里没有电没有信号,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凭双腿走路。扎日神山的自然状况超乎想象,几天时间里,衣服鞋子九成时间是湿透的,要靠行走取暖,用体温驱赶寒冷。有时雨大,拾来的柴火无法点燃,要忍受彻夜的寒冻。此外,也出现过体力透支的情况,在天黑前没有走到既定的目的地,只能在悬崖的避风处露宿。
这些经历虽然艰苦,但是也让我获得了许多独特的影像,所有的惊险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次获得国家艺术资金资助,会为您带来哪些影响?
这两年在西藏的工作成果获得了认可,我很高兴。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今后我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才不负国家期望。
今年年初,我计划将近年来在西藏山南的创作经历用于我主持的《摄影基础》课程,让优秀的藏源山南特色文化通过课堂以及其他有效渠道,在新生代的大学生中持续传播,让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藏源山南》哈内姆勒硫化钡纸 80*80cm 2018
您通过镜头,最想向观者传达的思想有哪些?
影像在很多时候都是表象的,很多时候难以传递出准确的信息,或者说思想。影像中的某些画面、某些色彩和某些信息会组合成某种情绪,汇聚成特定的语言,从而传达出某些思想。
对于影像而言,不同的观者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时还有很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不同将摄影变得多元而有趣。
随着智能手机、相机的普及,拍照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对摄影艺术来说,会带来哪些变化?
现在,除了手机和数码相机,还有智能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扫描仪等设备,它们使人们获取影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很大的进步。
创作工具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创作方式,甚至影响到创作思维。不过,获取影像的便捷化并不意味着艺术思维也变得肤浅化了。摄影是激发思维的视觉表达方式,摄影师要有更多的更深入的思考,要不断的精进自己,因为只有融入了情感和思想的影像中才能算是艺术作品。
(光明日报记者张春雷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