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笔墨当随时代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5-24 14: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笔墨当随时代

——访青年艺术家吴跃华

笔墨当随时代

吴跃华

  泉州,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外贸易相当规模。

  在泉州惠安县,当男子出外谋生时,当地的女子就成为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服饰,独具一格,有着很强的色彩感染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下海、耕田、开公路、修水利……事事能干,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她们,被称为“惠安女”,以优美服饰、吃苦耐劳闻名于世。

  诗人舒婷赞美惠安女,她在诗中写到: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如今,生活工作于泉州的青年艺术家吴跃华,赞美着惠安女。他以“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为视角,结合惠安女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象,创作出中国画《惠安女》。作品独具匠心、思想深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滚动资助作品。

  当我们走进吴跃华,这位年轻的80后画家的绘画功底及文化素养,内心的坚守与安宁,从文字中隐隐浮现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

惠安女 纸本设色 200cm×220cm

  光明网:《惠安女》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吴跃华:艺术作品有别于其他物象,不同人生阅历的艺术表达者参与其中,人的思想、认识就会成为影响画面的重要因子。《惠安女》正是如此。

  我工作生活在泉州,这是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都市。它海纳百川,海洋文化成为了贯穿泉州文化现象的重要因素。《惠安女》创作中直观物象的惠安女是一群生活在海边独具魅力的女性,她们有别于繁华都市下的女性。绘画中,我将“海”这一独具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赋予了惠安女,对女性进行了别样的表达。

  关于画面色调,粗略地看,作品画面中似乎是黄、蓝、绿、黑四种色彩,其实只有两种色彩。我试图通过有限的色调,以色彩的微妙变化,丰富画面细节的同时增强画面整体色彩感。

  在表现手法上,该作品突破了传统工笔画设色“随类赋彩”的创作标准,以“随心赋彩”“随意赋彩”为主。这也是此次创作中较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对“海丝”和惠安女的主题及创作者当下的心理状态进行意象表达。

  光明网:创作的过程也是成长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您有了哪些感悟呢?

  吴跃华: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创作爱好者,在美术学习、创作道路上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是我始终坚定的信念。有幸的是,在读研期间受到知名画家黄坚教授和张明超教授两位导师的指导,同时,也北上求学、进修,这些经历都打开了我的艺术创作的思路。从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福建省首届美术双年展金奖,到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都是我成长进步的见证。

  这些经历让我清楚地意识到,在百家争鸣的繁荣艺术面前,提升自身艺术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艺术个体对内心最直接的物化呈现,画“文之极也”。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都应尽可能的把所要表达的情愫,投入各自内心精神世界,直至抵达艺术所创造出的另一个维度空间。

  二是使作品的创作手法与主题共生,强调作品的“当代性”。看我的作品是,观众往往能感受到秀丽清雅、工整细腻,而色彩却有一定的当代感。这正是我通过对创作手段的调整实现的。以线、色交融为表现方式,既吸收传统工笔重彩的典雅,又结合当代油画、水彩画的技法,强调笔法、着色、构图等一个个创作环节,以光影、透视处理以及环境背景的渲染来使形象更具强烈的纵深视觉效果,以平面化、富于装饰性的色彩情调,对“随类赋彩”予以新的解释和表现,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当代性”。

  光明网:面对创作瓶颈期,您是如何突破自己的?

  吴跃华: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和内心的表达。我享受这样的过程,即便是在困境中,面对创作瓶颈期,我也认为这是我进步的突破点。

  创作应该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对画面的整体呈现与过程的把握都应有更深的领悟。在创作中,我不去刻意规避自己摸索作品的面貌与语言的表达,从模式化的创作形式到现今内心幻象与诗意的表现,从传统构架到现代的创造、理解,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遇到过创作的瓶颈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勇敢地去面对束缚、创新以及出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我相信唯有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与艺术对话。

  光明网:请您结合自身经历,给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艺术家一些建议?

  吴跃华:我有幸在2016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于我而言,能够在国家艺术基金层层海选中获得此创作机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让我更加明确了继续坚持探索艺术之路的决心。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我认为,青年艺术创作者应该树立文化自信,以发展艺术繁荣为契机,结合本土文化和发展脉络,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赋予了主题更多意象层面上的表达。

  (光明网记者王营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鸳鸯楼·惊魂》突破1亿票房,国产恐怖片迎来第二春?

  • 《完美的日子》:专注于“当下”的美与意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