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也需要文学语言
——在交响乐《使命》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员李丹丹:
这是我第一次听现场版的《使命》演奏,在上一次的研讨会中我对民族乐器的加入提出过质疑,但是在听过原汁原味的音场效果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现场震撼的民乐表演彻底颠覆了此前我对它的认知。
从音乐的整体打磨来讲,第三乐章有一个地方让我感觉“意犹未尽”。这部作品就像是吕老构思多年后定格的一个剧本,现在的作品不仅完成了政治上的使命,更完成了音乐上的使命。这是现如今很多年轻的作曲家应该学习的地方,现在很多乐曲听起来不知所云,只是一味在耍和声艺术,不见宗旨、毫无主题。但这个作品里面却有着一个十分清晰的文学思路。在艺术和科学上,文学思路必不可少。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文学,在艺术的开路思维中应该倡导这种思路。
文学的语言和构思对音乐来讲太重要了。我在现场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大海,一串串音符就像一个个浪花,敲打着我内心的和弦。从乐曲中,我能感受到吕先生谦和外表下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心胸,情绪激昂如波涛汹涌的海浪。这让我不由得对吕其明老先生心生一份敬意,反观现在的年轻作曲家,自以为是、自大狂妄,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创作提出任何异议,这样的人应该学习吕老先生身上的这份谦逊。此外,《使命》并不缺乏现代的作曲技术,和声的运用相当好,有爆炸式的和声,也有弯曲的和声,这些东西都用的非常好。吕其明老先生让我意识到,艺术是心里的东西,不是学校里学的技巧,而是心中的澎湃加上文学的思维,再加上合理的音乐走向。
民乐的演奏很棒,精彩的演出完全改变了我原来对曲中民乐元素的看法。这也让我产生反思,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很好,演奏效果要远远好于录音。如果以后的都能用这样的方式替代录音评测,将会为精品的打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希望《使命》可以走得更远,成为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