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2018-11-09 16:3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淮剧《武训先生》“二改”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11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淮剧《武训先生》“二改”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和剧目主创开诚布公,围绕作品的艺术成就、提升空间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体现出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自觉追求。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淮剧《武训先生》“二改”专家研讨会

  扎实做好‘两改两演’,攀登高峰

  《武训先生》是上海淮剧团“都市新淮剧”三部曲之一,生动讲述了“千古奇丐”武训历尽艰辛、兴办义学的人生故事。作品在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在制作上注重纯朴本质,先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介绍,滚动资助项目是对一般资助项目的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改两演”,旨在抓精品、攀高峰。“滚动资助不是评奖,而是再出发。希望各位专家实事求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耐心细致地提意见、出主意,帮助作品更好地修改提升;希望项目主体怀着一颗谦逊、诚挚的心,扎实地做好‘两改两演’,使《武训先生》向着精品、高峰的目标继续冲锋,成为上海淮剧团新的代表作,成为一部走得长远的好戏!”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

  按照“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今年6月,淮剧《武训先生》“一改”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该剧既有新意又有心意,在渺小与伟大、悲悯和悲惨之间挖掘戏剧张力,将对知识的崇高敬畏、对人生的执着信念、对生命的朴素信仰,表现得比较准确、到位。那么,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该剧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商榷,“一改”工作应当有何侧重?大家建议,将主线梳理得更清晰,注重与现实的联系,让全剧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升华等。

  此后,淮剧《武训先生》主创团队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多次召开专门的会议讨论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修改方案,投入了剧目打磨工作。时隔4个多月,淮剧《武训先生》在京精彩亮相,举行“一改”后的首演。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坦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对于淮剧《武训先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希望作品经过‘两改两演’,能够更上一层楼,让专家认可,让观众喜爱!”

  淮剧《武训先生》编剧罗怀臻介绍了创作契机。他表示,1991年的公益照片《我要上学》,深深触动了自己,就像种子一样种在心里。“对读书的渴望、对教育的敬畏,让我们想起了平民教育家武训。武训兴办义学,穷其一生,没有止境;表现武训精神的作品,也应走进人心。这次研讨会,将是淮剧《武训先生》的一个转折点。”在他看来,国家艺术基金的科学机制,有效发挥了杠杆作用,激励着项目主体精益求精。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淮剧《武训先生》编剧罗怀臻

  “再乡土化”的艺术追求,引人注目

  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淮剧《武训先生》的内容品质、修改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评价说:“剧本平实而深刻,写到最后,铅华落尽,尽显人生,实实在在地彰显了武训的精神,也为表演的二度创作留下了空间。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该剧值得探讨和借鉴。”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提出,编剧的倾向性不是批判,而是同情,尽量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主演梁伟平的表演比较自如,好像进入了自由王国,将武训这个角色塑造得血肉丰满。另外,“舞美干净、清爽而温馨,没有拥堵之感。三种颜色的梨树,用得比较巧妙”。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表示:“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三个标准来衡量,中国戏曲发展到今天,《武训先生》称得上一部上乘之作。该剧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批判性,表现了当今时代最稀缺、最匮乏的某种境界和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红侠认为,淮剧《武训先生》的创作初衷,可谓“纯粹”二字,剥离了历史评价,表现了武训纯粹的人格。“再乡土化”的艺术追求,体现了戏曲审美的纯粹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之薇分析,编剧选择武训这个题材,浸透了“再乡土化”的戏剧观念,传达出“信仰成为一种生活”的精神,在“去宣教化”和写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陈曦指出,作为一部都市淮剧,《武训先生》其实体现了地方戏曲“再乡土化”的理念,充满着对生活、戏曲的热爱。“艺术,应当带来精神的飞跃,引人由美入真。”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表示:“淮剧《武训先生》承载着主创团队深厚而独到的艺术理想、艺术情怀。他们用当代视野、现代意识,对武训形象进行了创造性重塑。剧中,卑微与崇高、贫穷与富有的映衬和揭示,有着激荡人心的力量。”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赵忱认为,淮剧《武训先生》是一部气质高贵、气度雄远、气场亲民、气象一新的佳作,深深触及了观众的心底和情怀。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主编、编审范小宁提出,淮剧《武训先生》雅俗共赏,每位观众都能有自己的理解,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思想启迪。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原主编温大勇谈到:“淮剧《武训先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深得人心。”

  武训的人物形象,有待提升

  “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淮剧《武训先生》在“二改”工作中,如何扬长补短、精益求精?与会专家直言不讳、纷纷支招。

  万素提出,武训行乞办学是出于义,但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希望全剧在“义”字上继续开掘,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这条线上予以牵引,从而对当今社会有更多启发。马也表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武训内心有何挣扎,为何这样选择,有无对世界、人生的主动叩问?希望适当予以表现,使剧情更流畅。武训在走投无路时,决定乞讨筹钱为穷人办学,这种人生境界从何而来?希望把人物行为的紧迫性、必然性、真实性等,表现得更充分。张之薇建议,把武训多年来忍辱乞讨、无私奉献的心理动机,挖掘得更深入。“目前,他的行乞动机更多地停留在阶级斗争上,是否显得浅表化了?事实上,他的言行,不仅体现了儒家精神,还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通过不断重复的苦行,让人生具有意义。受此启发,武训的形象,是否可以考虑往这方面打磨和靠拢?”赵忱认为,武训骨子里自立自强、乐善好施的天性,应该从小就有,在被人欺负时就表现出来,以加强人物精神气质的连贯性。

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武训精神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

  张老辫的人物设置,也是讨论的一个焦点。赵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武训那么贫穷、潦倒,姨夫张老辫为何还能狠下心来,三番两次地欺负他,理由和动机需要更充分。季国平、张之薇、陈曦、刘玉琴、温大勇等认为,张老辫家道中落沦为乞丐,因果报应色彩比较浓厚,有着较好的剧场调节效果、心理抚慰作用,但偶然因素的影响过大,显得不够真实可信。而且,对全剧“敬畏知识,坚守信念”的主题有所削弱。因此,希望加强人物命运与言行之间的必然联系,重新思考和安排张老辫的结局。

  其他方面。季国平建议,适当减少念白,弱化话剧手段,强化戏曲手段。孙红侠表示,武训在破庙里做梦打鬼的那场戏,如果增加一些身段和技巧展示,会更符合戏曲“戏中有技”的特点,更精彩。刘玉琴认为,节奏和音乐有点温、有点慢,影响了全剧的气息贯通。赵忱提出,主角武训的唱段和动作过多,希望适当压缩篇幅,让演员稍作休息。诸如此类,言简意赅。

  研讨会现场,还请来了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观众代表,分享观演心得。她表示,淮剧《武训先生》“非常抓人”,情节、表演、舞美等皆可圈可点。“淮剧的受众面比较广,上至达官显贵,中至知识分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引起共鸣。淮剧不是胜在文雅,而是胜在内容、胜在精神,未来一定大有可为。希望多进校园,多做讲座,多融入社会,多走到地方,多培养年轻观众,来增强淮剧剧种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李姝昱)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