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探索历史人物的当代表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探索历史人物的当代表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10-30 14:0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探索历史人物的当代表达

——在话剧《甲午祭》“二改”研讨会上的发言

探索历史人物的当代表达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甲午祭》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山西省近几年来舞台艺术方面综合水平较高的一部作品,也是近年话剧创作中较优秀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演出价值,还有实验价值。在文本上,对历史题材的当代表达进行了探索,对历史题材进行新的发掘、新的理解和新的表达,这便超出了一般创作一个剧目的价值和意义。伴随着文学内涵的探索和实验,同时展开的还有舞台呈现的探索,即话剧对历史题材寻求当代表达,追求民族审美,将话剧民族化,让《甲午祭》这部作品具有民族韵味。因此,这部作品在这两方面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归根结底是对历史题材当代表达探索的成功。

  《甲午祭》很新颖,很难将其归类,它的情感是现实主义表达,但是运用了很多民族化、虚拟化的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给叙事结构带来了自由度,扩充了容量,也容易产生审美上的认同感、亲近感。

  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越来越聚焦到这部作品实质性、核心性的内容,对我也很有启发,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本剧当代表达的核心便是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当代表达。作者想打破以往的界定,打破以往对历史人物非黑即白、非忠即奸的简单评价,因为以往把一个人物符号化、脸谱化、概念化,便忽略了这个具体人物的生存环境、活动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在《甲午祭》中,李鸿章这个人物的形象不是那种改朝换代、天崩地裂的历史转折点上的孤臣——这样的孤臣类似于屈原、商鞅、文天祥等,这样的孤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士可杀不可辱、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李鸿章肯定没有这样的高度,他不能跟屈原、史可法、文天祥这些人相提并论,但他也能忍辱负重,尽可能为清帝王“擦屁股”,帮他做一些补救。他不是孤臣也不是贤相,但同时他也不是汉奸,他是那历史的缝隙中有意无意识地来承担责任的人。在他的身上,有人格中的卑微——给帝王做鹰犬的卑微,把个人的一己私利和生死名誉看得很重;在他的身上,有着不能跟现代知识分子比拟的愚昧。

  因此,我觉得对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塑造仍然是“在路上”,这个人物还有发掘的可能,他不一定可以归类到某一类人,他既不是贤相,不是孤臣,也不是汉奸,或许可以称之为第四种人,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奸即忠,这种人是一个类型人,不是唯一的一个人,自古以来即有之,我觉得研究他们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方面,话剧民族化。以前我们一说民族化,如歌剧民族化、音乐剧民族化,便是讲戏曲化,甚至是京剧化,其实民族化要比戏曲化丰富得多。民族化从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表达和民族审美,从形式上来说,是一种东方的美学精神,比如写意、空灵、虚拟等,为了表达更多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听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这其实与西方现代艺术相通,与现代审美的印象派更接近,所以我觉得《甲午祭》在这一方面需要完善。观看现场演出后,觉得略感凌乱,符号太多,戏曲的写意化,如龙套,把现场感打破了。场上很多中国文化的符号,虽然很丰富,但缺乏整合性,比如服饰,写实的服饰带有一种夸张感,但色彩过于斑驳,一些端庄的服饰会显得有些花哨,希望从内涵上进行丰富,不要从一种简单化过渡到另一种简单化。

  再一个便是民族化审美的呈现还需要取舍,因为民族化审美的核心是以少见多,即简约化、单纯、空灵,堆砌则会显得凌乱。因此对这部作品的建议,我简单归纳为:内涵需进一步向深处发掘,舞台呈现尽可能运用减法,使之更加简化、简练。

  这样的作品在今后广泛的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激起话题,收获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仅仅反馈给这部作品,还反馈给历史题材的创作和话剧舞台的演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继续对这部作品报以期待。(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鸳鸯楼·惊魂》突破1亿票房,国产恐怖片迎来第二春?

  • 《完美的日子》:专注于“当下”的美与意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