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戏剧精品

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戏剧精品

2018-10-19 10:0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宋宝珍

  2018年7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组织戏剧专家对本年度获选舞台艺术滚动资助项目——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甲午祭》进行录像观摩和探讨研判。此剧是2017年的重点剧目,曾五易其稿,多次打磨,目前已演出59场。此番再度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两改两演”、助推艺术精品的管理理念,表达了剧院本身寻找新的提升空间的心愿。

  以往,以甲午战败为题材的影视剧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此次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甲午祭》,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致力于从深层的文化内涵中辨析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的逻辑,以理性思辨的意识,审视、反诘、反思、剖析这份创伤性的民族记忆,开掘出历史悲剧的现实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尤其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弘扬民族精神;砥砺进取,常怀报国之志。

  《甲午祭》是一部历史悲剧,是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悲剧。面对明治维新后虎视眈眈、疯狂扩张的日本,慈禧的看法是“蕞尔小国,何足惧也,我朝断不可轻启兵端”;日本间谍已经开始偷绘刘公岛地图,李鸿章的反应却是:“鸡鸣狗盗,成不了什么大事。”在战与和的问题上,老大帝国僵化保守,毫无决策应变之力,只剩一副专制统治的空架子和假面子,直到一败涂地,才认清邻邦是狼。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被野心鼓动着的天皇、首相和国民,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野蛮和迷狂,天皇节食以供海军,青年自杀以求征战,举国上下是开动了的战争机器,掀起了凶猛狂澜。这部戏剧不仅再现了典型的历史环境,而且表现了有意味的戏剧情境。比如,在慈禧看来,六十大寿修座园子彰显威仪那才是天大的事,至于北洋水师要钱买舰加强海防,不过是下官邀功讨赏而已,高兴了就赏,不高兴就算了,给也由我,取也由我。要是不听话,就是顶戴花翎不想要了。这样的专制迂腐如何能够掌控风云突变的局势?封建王朝如何实现自身的蜕变更新?甲午之战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导致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敲响了清朝专制统治的丧钟。凭吊历史,是为了洗心明智。

  《甲午祭》镌刻了鲜明的历史人物群像。既有宫廷中的慈禧、光绪、李莲英,也有朝廷重臣李鸿章、翁同龢、盛宣怀等,还有北洋水师的丁汝昌、守将、下等兵士等,以及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本人群像。戏剧的叙事线索在中日之间交叉进行,而表现的重点则放在了清廷的各种矛盾之中:时代趋势与固化统治之争、帝后之争、同僚之争、政治大局与局部利益之争、麻木的国民与赴死的勇士之争等等。各种矛盾关系纠缠在一起,使得《甲午祭》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在种种争端之中,李鸿章成为矛盾的焦点,在复杂的历史境遇中,此剧完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塑造。李鸿章老于世故,熟于权谋,长于捭阖,巧于抟转,精于算计,善于运筹,他向太后进献奇巧的小玩意,给李莲英悄悄塞银票,特别是在军舰走私之事即将败露之时,他丢卒保车,冷血地下令斩杀自己的外甥,转眼就拿千年人参行贿知朝廷重臣。他是封建官僚制度培养出来的老狐狸,也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他以一个汉军旗的身份,做到当朝一品,曲意逢迎谋求平衡,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他绞尽脑汁,但失败早在定势之中。此剧创作的初衷在于回忆、反思、祭奠。它不仅表现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昏庸,也表现了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的本质属性。刘公岛之战,北洋水师以丁汝昌为代表的热血男儿,拼死抵抗,绝不投降,这是中华民族历尽劫波仍然繁衍生长的精神力量。

  《甲午祭》在整体视觉形象创构中追求一种凝重、悲壮、苍凉的意象。刘科栋为本剧设计的舞美,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割裂、错置、黯淡、幽玄的即视感。以不规则屏幕显现的清朝宫廷、日本官邸,与不时出现的一条划开天幕的红斜线交集,这条线像是一条流血的伤痕,也像是一条惊人的闪电,更像是一条血脉,一线光焰,令人回味、遐思。导演吴晓江在二度创作中立意巧妙,手法独特,比如舞台的两侧,坐满了候场的演员,他们是剧中人,也是旁观者,他们呆坐一旁,表情木然,似乎与台上的戏剧无甚关联,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甲午之年大清朝廷将通天大事当儿戏的特点。北洋水师覆沒后,光绪皇帝褫夺了李鸿章的黄马褂,拔除了他的顶戴花翎,因为无人前去日本斡旋谈判,李鸿章当属不二人选,因此转瞬间一道圣旨下来,这些被剥夺的东西又如数发还。忽冷忽热、无可无不可之间,恰如黄口小儿游戏一般,在专制统治的皇权意识里,根本没有法度的合理性与程序的正义性这回事,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天下统治的严重弊端。慈禧与光绪一幕幕的宫廷戏,细思细想起来,全是可笑复可悲的闹剧。此剧的二度创作也强化了戏剧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主要是通过群体舞蹈场面加以表现,如幕启时的三拜九叩礼,水师兵士操练,日军海上的凶蛮,刘公岛上的血战等等。当然,舞蹈在话剧里的运用,如何做到恰如其分,不多不少,还需要进一步斟酌,权衡。此外,在戏剧文本中,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与众兵勇的关系,还需要找到合理的定位,以求更恰切地合乎历史的真实。

  《甲午祭》在历史剧创作中,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并且揭示了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经过新一轮的修改、提高,一定会再上层楼,越演越好!(宋宝珍)

[责编:刘冰雅]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