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一样可以讲述中国故事
——在交响乐《使命》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郭伟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主任):
吕其明老师是我们都很敬重的老一辈艺术家,我从小是听着吕老创作的音乐长大的。吕老以90岁高龄创作出这样的乐曲,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全曲有几处细节建议稍作润色,会让乐曲的艺术性更加完整。首先是二胡独奏的声部建议改成大体提琴独奏的声部,因为二胡表现苦难时比大提琴的幅度差太很多。如果声部少的话建议此处将二胡换成大提琴,否则二胡作为民族符号而言太短,要是换成大提琴声部整个作品听起来就会更加顺理成章一些,这个声部稍微动一动就可以表达得更加有幅度出更多的内容,使其具备有西洋管弦乐队自身的魅力,西洋乐器一同样可以讲述咱们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这种正能量的故事。
当二胡出现在第一个段落的高潮时我无法感知到二胡的作用,只能看见二胡在做动作动而没有实际的音响强度。只有大提琴的高音区才可以跟乐队真正交响起来,二胡是没有这种可能的。二胡独奏只能用弦乐队来配合,因为自身声音太小,发音方式也不一样。
此外,唢呐部分太短,作为民乐来讲过于急促。但是这一段并不好改,建议先从二胡处着手,将之替换成大提琴,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