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刘侗
赵武灵王,是战国中期赵国的国君,因其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而为后世所传:“胡服骑射”,改革军政,以增强军力国力;击败中山,收复娄烦,开疆拓土;应对秦楚,力拒强邻;于战国七雄鼎力纷争的年代,游刃有余地建设了一个强大的赵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很大作为和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但是,晚年的赵武灵王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为圆宠姬吴娃的遗愿,他废太子章而立吴娃爱子何为太子,并忽发奇想地打算在自己壮年之际,将弱冠的太子“扶上马,送一程”,匆匆传位于太子何,禅让王权,自立为“主父”,后来出于恻隐之心,以“主父”身份,封故太子章为代安阳君,并于次年欲进一步封他为代王,遭惠文王及众臣反对,章遂作乱,欲杀惠文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代王章却被赵臣李兑及公子成起兵杀戮,李兑及公子成惧主父追罪,便将主父囚于沙丘宫,三月后主父饿死,李兑与公子成夺权专政——这一系列的内宫之乱,史称“沙丘宫变”,也为赵国式微埋下了伏笔。
福建省京剧院取材于赵武灵王的故事,创作了京剧《赵武灵王》,着力表现的赵武灵王欲功成身退,与爱妃吴娃颐养天年,禅位于惠文王何,继而分封废太子章为代王,代王欲壑难填,为独揽江山,欲诛杀惠文王,从而引起了“沙丘宫变”。最后,赵武灵王被惠文王囚,引火烧身,咎由自取,自吞苦果,饿死在沙丘宫,从而形成了另一个舞台艺术形象赵武灵王。
京剧《赵武灵王》剧照
历史人物赵武灵王,他的功与过、誉与罪、是与非,清清楚楚,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过不毁誉。他既是一代英豪,雄才大略,给后人留下无数赞美;也因为晚年的不当施策,亲自毁了他一手缔造的赵国前程,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无不令人扼腕惋惜,生发出触及灵魂的想象与反思。
京剧舞台人物形象赵武灵王,则是一个颐指气使、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狭隘自私、出尔反尔、贪恋王权且毫无胆略的封建帝王。作者笔触所至,揭开的是血淋淋的一帘内情:王宫内外,王侯上下,利欲熏心,尔虞我诈,唯利是图,勾心斗角……释放出来的全是人性之恶。这样的戏剧情景,除了让人触目惊心之外,更多了一份对人性的恐惧,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充满杀戮,互为戕害,以邻为壑,权欲横流。
历史不是戏剧,舞台不是宫阙,故事不是艺术。不能将历史的真实简单地等同为艺术的真实,也不能将艺术的真实置换成历史的真实。艺术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将生活素材经过自己独特的思考提炼和升华,凝华而成的结晶。作为一种大众化并开放化的艺术形式,各类舞台戏剧概莫能外。艺术的重要价值就是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体现,唯有个性化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甚或是鲜活的、能够久远的,它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因为强调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而忽略舞台艺术作品的另一个价值——供观赏者在观赏活动中产生审美感受和体验。就这一点来说,京剧《赵武灵王》这个审美对象,所能给予我们的审美体验,难以形成优秀的审美范式,产生令我们精神升华抑或灵魂洗涤的审美享受。
因此,将赵武灵王置放在战国七雄争霸时代风云变幻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却不能全面展现出一个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血性风骨与雄才大略,进而深入剖析赵武灵王晚年的政治所为,揭示其封建帝王的政治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京剧《赵武灵王》的缺憾。也因此,京剧《赵武灵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目前的基础上,假以时日,加以打磨,从文学入手,辅以丰富的戏曲表演手段和生动的音乐唱腔,必见光华。
站在关照现实的角度,站在满足当下戏剧审美需求的角度,以批判的原则建立崇高的审美精神,以古鉴今,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是当下戏剧工作者面临的普遍任务。叩问历史,不能忘记更要叩问我们的心灵及其归属和安放。(刘 侗)
[责编:贺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