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更生动而深刻
——在京剧《赵武灵王》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侗(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这出戏看完之后,我感到创作者充满了批判,包括对赵武灵王的批判、对他两个儿子(无情无义的新赵王和兵变夺权的郡王)的批判、对相国等大臣的批判;以及对亲情的批判、对道德的批判、对英雄的批判。戏剧落幕之后,眼前闪现的却是一片凄惨、一地寂寞,少有留下什么美好的东西,如思想深度、精神感染、历史关照、情感温度、美学意义、审美享受……不过也不能完全否定戏中的两个有情有义的闪光点:一个是人,赵武灵王的妻子吴娃;一个是马,赵武灵王的坐骑大红马。
很难理解,这出戏为何这样取材、这样结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一代枭雄、政治家、军事家、赵国振兴的改革家,在这出戏中杳无踪影。我以为创作者的初衷就没想写一个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而是瞄准了帝王权欲——一个主动交出了皇权却对失去皇权深深悔过并恐惧,从而凸显人性的弱点,然后极尽批评和嘲讽。帝王又怎么样?当你的决策、你的主张和你的立场与秩序背道而驰,当你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王权时,你什么都不是,甚至不如禽兽,因为你的身边不乏因为权力而异化的如禽兽一般的人。
历史上,与赵武灵王有关的有两件重大历史事件:胡服骑射和沙丘宫变。这两个事件构成了赵武灵王一生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一个是最璀璨的、一个是最黑暗的,一个是赵国历史的最高点、一个是赵国历史的最低潮。我们在戏中看到的仅仅是赵武灵王和赵国最低潮、最悲惨、最悲剧的那一面,却没有赵武灵王开创一代王朝大好局面的壮举,只是一点而过,通过穿胡服、老臣的嘲讽等表面化的形式进行了一些表现。
忽略赵武灵王英才大略的一面,而断章取义地撷取沙丘兵变作为赵武灵王人物塑造的主要素材和戏剧情境,我认为这样的赵武灵王是缺乏典型意义的,是缺乏艺术高度和人文情怀的。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剧创作,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不能脱离对现实的关照,不能脱离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脱离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不能脱离感染人和鼓舞人的美学精神。
固然,赵武灵王不是一个完人,即使他开天辟地地力举“胡服骑射”,从而达到了强兵兴国的目的,也不能说他就是伟大的、名垂千古的,他有着封建帝王都有的利欲熏心的共性。但历史事实是,赵武灵王是经历沙丘兵变致死后,赵国逐渐衰落,意味着赵武灵王让位于次子之举是不明智、不正确的。我们很难和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对话,问他是否出于对赵国的未来产生深深的忧虑,并铤而走险决意重新掌权,却因此触犯了新赵王乃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遭诛杀。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出判断,赵武灵王是负责任的,是赵国真正的缔造者和守护者。赵武灵王这个人物的复杂也在于他亲手撕裂了赵国,撕裂了形成强大赵国的精神与秩序。
由此,我对这出戏的修改建议是,将“胡服骑射”和“沙丘宫变”作为素材,通过这两个事件——当然胡服骑射并不是一个具体事件,而是一种政治变革、军事变革,但可以通过一个事件来具体化、形象化——的并存,精心安排结构,使赵武灵王经历从巅峰到低谷、从辉煌到黑暗的人生巨变,从而让我们通过赵武灵王的传奇经历,反思人生、反思历史、反思道德、反思一切该反思的东西,从而实现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立意的深度开掘。
赵武灵王创造了赵国历史上不可思议的戏剧性的反转剧变,对于舞台上的这一人物,应该给他强烈的戏剧冲突变化、足够的情节和细节安排,以丰富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目前到第七场、第八场时,人物和戏剧冲突基本已经停滞。
当长子赵章发动宫变后,赵武灵王这样的人物应该反思:自己需要的是这样一个结局吗?他仅仅是因为虚荣而导致了这样一场兵变吗?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枭雄、伟人,最后他是否应该从内心反思、叩问自己?
如果从艺术角度理解这个人物,如果我是编剧,最后可能会这样安排赵武灵王的命运:他自囚于沙丘,度过自己的后半生,这是最本真的一种反思、一种生命的回归,让他去思考普通人、乃至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这样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思考探究,有了这样丰富的多侧面的性格刻画,有了这样深刻的思想灵魂的剖析,这样的赵武灵王,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舞台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