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炉”的仪式、行为和场景还需强化
——在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高广健(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一级舞美设计):
现在的视觉主体已经抓住了戏的核心,让铁炉处于舞台的核心重要位置,并满足了戏剧场景的多次使用,但最后给观众的期待感不够。一是铁炉形象本身的质感不够有张力,二是受限于目前使用的LED屏的技术手段。这并不是其内容使用得好不好,我的建议是放弃LED屏(只保留在炉膛内使用),改用投影完成设计者的想法可能会更好。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
一,开炉是围绕全剧的一个重要行为,目前表达还不够。真正要开炉时,有三个问题没解决好,或者说是缩手缩脚地没有明确的表达:开炉的仪式,开炉的行为本身和开炉的场景营造。
二,舞台的空间分布还要跟导演共同明确,最重要的是前后空间要分割清晰。如果用前区乐池作为演员出场口,中区以茶园为核心或以铁炉为中心,那么铁炉周围、铁炉后区应留给开炉一个最壮观场景的空间。现在铁炉的周围从一开始都是黑的,开炉之后也看不到什么处理。最后有一个大红绸布装饰的“开炉”两个字,反而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现在因为要用LED屏显示内容,所以用了透明材质制作炉子的肌理。这实际上是失去了主体形象质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不管炉子是铁质的还是泥质的,肯定有自己的质感,如果放弃LED屏,则会让这个戏更加具有真实的力量。
由于炉子是这部戏的重要、中心位置,表现强势,在茶园和冯淑玉卧室的戏中,建议还是需要有景片隔离,尺寸可以不用太大。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怎么把“开炉”的场景做足。开炉的行为感不够,因为LED屏影像代替了人的动作行为,由人把火炉打开,我认为是最好的方式。
开炉之后,舞台后区看不到有跟炉火相关的元素,来增加开炉的氛围,因为这是戏中的核心内容。建议是否可以在舞台后区,设计一些具有钢铁气质的元素,粗犷地分散着,在空间上营造一种氛围,像河北蔚县打铁花那种效果,这里还需要考量一下地域特点。
这部戏的舞台美术手段,个人比较喜欢那条横贯舞台的车台,能否在开始铁锤回来时,让车台展现“义和盛”的各个空间是伏笔,最后通过车台将八个工人英勇就义的场景表现出来,更加有情感冲击力,这也是放弃LED屏就义内容的原因。
关于道具,有五个问题:
一,家具风格好像没有构成一堂景,包括供案、桌、椅,这是要考量的。
二,义和盛的匾有点草率,包括整体装饰,也没有名人落款、盖章等细节。作为一个百年老店的招牌,应该营造得更神圣。
三,铁锤回来之后拿的双人枕,里面肯定是一块泡沫,显得特别轻,没有质感,抚摸就更假了。
四,东北地域的火炉盆,特征不明显。铁铺里面肯定是铁器,现在做得像上海的红木小资家具,不像一个火盆。
五,二孩儿手提酒瓶子回来,人物需要一个支点,就给了一个台阶太中性,如果是一块石头,一摞砖也是好的。这个戏需要的是质感。
以上若干问题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