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发展,应该多条腿走路
——在音乐剧《国之当歌》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景作人(音乐评论家,中央歌剧院一级演奏员):
中国音乐剧到底应该怎么发展?这些年作品很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民族歌舞型,二是都市青年型。有人认为,中国音乐剧走的道路比较复杂,甚至不太正确,音乐剧必须像美国的百老汇风格,或者英国、日本的风格。但个人认为,中国音乐剧发展,应该多条腿走路,而非拘泥于风格的限制。
看过两遍音乐剧《国之当歌》,印象深刻。这是一部接近于正歌剧的音乐剧,在现有的同类型作品中可谓一个标杆。它启发我们,中国音乐剧不见得非得是民歌型的。它把大歌剧的形式和音乐剧的形式,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是一大成功之处,也是该剧值得宣传和推广的一个亮点。美国很多音乐剧,也采用了大的交响乐团来现场伴奏,例如《老实人》。
聂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怎样去塑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我们是把他当成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平民化的音乐家?既然剧名叫《国之当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应该把主人公聂耳塑造成一个庄重的角色。在这方面,主创团队把握得比较好。
一些细节,有待斟酌。第三场“浦江风暴”中的码头工人歌,没有很好地烘托出悲壮气氛。中间一些情感的连结,不是很到位。例如,长庚为了拿到上工的签,从牙缝里挤出了一点钱给了工头,说“咱们晚上喝酒”,这里的“喝酒”是否恰当?《卖报歌》的构想很好,但希望旋律不要一直平平淡淡,而是适时转一次调。另外,聂耳写《卖报歌》之前,说“别急,这报全算我买下了”,但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不太符合戏剧情理。《毕业歌》这段情节,聂耳和小莉、黎锦晖之间的矛盾过于简单。大家是要维持生计的,在这种情况下,聂耳还是那样固执,显得不太成熟。聂耳和小莉闹翻以后,把辛辛苦苦写的《毕业歌》摔到地上,这一举动是否有说服力?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瑕不掩瑜。《国之当歌》作为中国音乐剧的一个类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十年磨一戏。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越改越好,成为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