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但在人口“红利”和影院银幕等刚性增长之余,电影产业仍有待于全面优化和“升级”。如何提升作为生命线的电影质量?如何强化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如何规范电影的全产业链机制?如何建构一种兼顾电影的技术/艺术、工业/美学、技/道特质的“工业美学”原则?如何建设中国电影的新时代?这些都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界、学界、业界实践与思考的共同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召开了以“迎向中国电影新时代—产业升级和工业美学建构”为主题的研讨会。
柯利明(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我曾经实地考察过《星球崛起》的技术团队,电影实现工业化不是简单意义的“工业化”,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是一项高技术、高效率、工业化的生产。比如《变形金刚》的背后就是几百个工程师的团队在操作,其中涉及大量的电脑技术、美学成像。
剧本创作一向是我主抓的方向,我认为所有附加的东西最终都是为故事服务,而故事又是由人物和情感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我非常看重项目的具体执行和收效,因为公司既要满足年底的财务指标,又要为每一项投资负责,同时考虑作品的最大商业化——市场是最公正的,成功的项目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于我们公司来讲,收视率、票房、情怀是不冲突的,制作人能否讲好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能否让人掏钱买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票房是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票”也是一张一张“投”出来的。如果一个故事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就说明这个运作团队和操盘手没有最大公约数地赢得市场。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部不被认可的作品,其背后团队要对之进行反思。
自2010年入行以来,我一共参与了30部电视剧的制作。面对市场日新月异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的代际变化,我倍感压力。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接触的文化不一样,其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样。制作人让每个人对选题、海报、故事产生兴趣是很难的事情。
电影是一个寂寞、辛苦的事情,为研究市场,我跑了很多电影院,接触过不计其数的编剧和故事,这是一项需要钻研并且持之以恒的工作,要耐心地沟通、认真地对接每一个环节。一个电影项目需要历经好几年,比如我们做《北平无战事》时,所有的财务、导演、艺术家要一次次沟通、不断地协调。包括商业思考、人才应用、组织管理,我们团队的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都在不断优化、学习。在这里我想对立志从事影视行业的同学说,如果你选择做电影就要尊重产业的规律,包括票房、个人修养及心态。工业化电影雄厚的专业知识,需要我们电影人以更端正的态度去学习。有才华的人都是经历过很多挫折的,那些磨砺他们的坎坷与挫折将会让其更加坚韧,也更有客服困难的勇气。也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希望中国工业力量能够崛起,有更多拥有高级文化涵养知识的优秀年轻人,带着崇高理想真诚刻苦地学习电影专业里的每一项细小的分支。因为对于电影来说,每个专业都很重要,它们就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滴水,最后汇成汪洋大海,产生巨大的力量。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