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7-09-18 10: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中演、演中改,不断求索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贺梓秋)2017年8月3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锡剧《三三》一改首演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江苏艺术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云,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春宏,中共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张家港市副市长李兆玮等出席会议,与主创团队一起,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这是继5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专家研讨会后,对剧目的又一次热烈讨论与精细打磨。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改中演、演中改

  “有一座幽幽静静石碾坊,青山绿水深深掩藏;有一个清清灵灵小姑娘,悄悄走进心的梦乡……”8月3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锡剧《三三》经过三个月的“加工修改提高”后,在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剧场首演。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观演

  王勇在次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国家艺术基金组织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改两演”。其中,“一改”是根据专家研讨会的意见,组织加工修改提高;“一演”是在项目主体完成加工修改提高后,组织首演,并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中期监督,再次召开研讨会,为剧目的再修改、再提高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改”,就是根据“一演”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再次组织加工修改提高;“二演”,就是剧目经再次加工修改提高后,再次进行演出,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检验。

  王勇表示,此次对锡剧《三三》加工修改提高后的首演验收,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制”管理的工作流程来说,是项目的中期监督;从推动艺术繁荣发展,攀登艺术“高峰”的工作角度来说,也是符合艺术创作生产规律,有助于“出精品”。

  在5月召开的首场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物三三的二度创作缺乏具体刻画、人物桃子的转变稍显突兀、舞美背景应该呈现出更具中国化的浑然美感、音乐还需保持一种温馨等问题及建议。

  三个月来,主创团队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潜心修改和精心打磨,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三三》主演董红在会上汇报了具体的修改情况,包括剧本、舞美、灯光、服装、表演、音乐等方面。在剧本方面,更追寻原著精神;在舞美方面,设计更精良,更具立体感;灯光方面,进行了全面处理,一景一雕一改;表演方面,人物形象更符合情节及人物本身;音乐方面,音乐形象更丰满、更准确;使该剧整体更符合原著精神。如,调整了人物桃子的几次出场,使人物走向更突出内心世界;对山歌、接新娘、抢喜果等群体场面进行了修改,特别使演员的人物形象和队形更符合情节实质;三三的动作也进行了修改完善更准确把握人物特点;舞台上增加了地面水纹粘贴,对舞台后景进行了调整,以无缝纱幕代替大幕的使用,使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农村意境及清新气质;音乐上删除了结尾处的合唱,用古筝、小提琴、铝板琴、二胡等使三三的音乐形象更显丰富等等。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艺无止境,不断求索

  锡剧《三三》是根据沈从文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而成,讲述了在杨家碾坊中,纯洁可爱的少女三三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天遇到了城里来的少爷。情窦初开的她有了青涩的憧憬和向往——她想读书、想上学、想进城看看那斑斓天地。少爷提出要带三三去城里,就在三三满怀欣悦地奔向新生活时,久病的少爷突然撒手人寰,所有的美梦刹时破碎。碾坊还是那个碾坊,可三三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30日晚的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迎来阵阵掌声,也把观众带向了那个幽幽静静的杨家碾坊,跟着少女三三一起笑、一起哭。演出后,王勇对观众进行了现场调研,征集观众意见,观众们一致表示《三三》“好看,真好看!”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专家们对演出效果表示十分肯定,“美”是他们经常强调的一个词。季国平表示:“这是一部赏心悦目、清新感人的戏。该剧把握了文学小说的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锡剧剧种细腻、优美、动听的声腔和表演优势,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向往城市文明的乡村少女形象”。他指出,先后看过三次《三三》,每次都有提高,特别是这次,从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更精准、更精细,对剧目的呈现和人物的创造,都有明显的提高。他希望,三三可以在形体表演的细节上再精益求精,以情带形,少爷的病态、桃子的形象需更准确的把握及表现。

  崔伟表示,剧本做到了“小改动大变化”,更加流畅,人物内心和把握情感历程的表达上有了明显变化。同时他也指出,文学底蕴和文学价值是这部戏最重要的内容。文学中三三这一人物,表现出至真至纯的朦胧感性,而修改后的结尾显得过于直白,反而妨碍了作品在文学价值上的独有高度和境界。“结尾想表现三三破茧化蝶的人生追求,但又让三三自言‘回不来了’,这让对人物的拔高显得流于表面。三三的‘回不来了’实际是观众对其命运和情感的解读。”崔伟建议,人生态度和选择不能表现得太清晰,而用更多感性化的呈现以追求韵味悠长,展现人生况味。

  剧中的桃子这一人物,在首次研讨会上便被多次谈到,如人物稍显突兀、衔接不彻底等问题。在经过调整后,有专家再次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刘玉琴指出,桃子这一人物的修改很大,与整部作品的风格较为相宜了。但“桃子的寓意到底是什么,还可以进一步理清。桃子向往爱情而不得对三三产生影响,以及三三的读书梦,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如果能更有机、更有层次地得以呈现,或许会更好。”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则表示,三三的形体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娇憨甚至有些拙笨的?还是有些娇俏?需要更细致的提炼。音响分量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经过修改提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都有所提升,特别是保持了这个戏独有的艺术风格。各方面调整,都已基本符合了这个戏提升的要求。

  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顾芗指出,该剧将戏曲程式的形体与现代表演方式进行了较为融洽的结合,但演员还需注意,不能过于看重形体。形体表演与内心情感需要有机的结合,“不要为了形体而形体”。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龙红也从自身的表演经验指出,设计动作与演员自身的情绪动作有些跳脱。“要以情带形,而不是以形带情。这对三三‘轻轻灵灵’的小姑娘气质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在得知少爷的死讯之后的那段形体,仿佛在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技巧和技艺。”顾芗还指出,该剧结尾处有些繁琐。“杨家姆妈喊‘三三回来吧’,三三说‘我回不来了’——这里实际就可以结束了。现在的结尾有些繁琐,沈从文本来就没有讲清楚,我们也不需要讲清楚,而让观众去想三三到底怎么了。作为创作者,我们不应该为观众去划句号,让观众多一些遐想,这样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虽然此前已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本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专家们针对舞美、音乐、表演上的细节,甚至某套服装、某句唱词,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剧感受和参考意见。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表示,《三三》是一部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进行的最为有益的探索,也是一部很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好作品。音乐主题鲜明,变化丰富,贯穿始终,极富情感抒发,环境渲染贴切。表现既戏曲又生活,既程式又创新。戏、舞相融,非常突出。舞美写意性强,环境营造浓郁,即富语言性,风格独特,丰富统一。对于“二改”,他认为应主要是在“精致”上下功夫:音响音量分配(演员、乐队)需再合理调整;道具“鱼”要再考究一些,要“活”一点。

  山东省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于鹤咏认为,《三三》一改后的首演无论是对该剧主题深化、剧情的推动、人物的细腻刻画、声腔节奏的把控、音乐舞美的语汇等方面,都较完整的呈现了主创团队对美学的追求与表达。人物、事件、空间三者做到了较好的结合,创造了该剧应有的视觉“意象”,赋予了《三三》一个新的诠释。他建议在已有的形象风格上再按照戏曲舞台美术的特点,用些中性的装饰手法,使舞台形象走到完美的统一,追求一种诗意、朦胧感、唯美的舞台形象。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表示,把一个散文式的短篇小说搬到舞台上甚至是大胆,从文学风格到舞台呈现都相当的符合锡剧的剧种气质,能够迅速将观众拉入规定情境中。道具使用巧妙,比如拐杖、篮子、金针花、书本的运用,物尽所用,每个道具的使用都成为了配合演员表演的支点,把传统戏曲动作和现代表现形式糅合的非常好,充分地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虽然剧中桃子结婚的场景编排既有视觉美感又展现了民俗特点,但略显突兀,桃子这个人物的出现和转变,希望能和全剧风格再统一一下,使其更具有诗意。

  除了听取专家意见,研讨会还邀请了三位观众代表一同参与讨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他们有的指出,少爷和三三之间的感情呈现过于苍白;有的说,结局过于直白、悲惨,是否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还有的提到,对山歌时,可以使用江苏常熟地区的白茆山歌,更能凸显地域文化。观众代表的意见,为本次研讨会增加了一大亮点,让剧目的修改过程真正下沉至人民群众当中,为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供真正有益的参考。针对各个细节,主演董红、导演韩剑英等主创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记下笔记。就像王勇所强调的,艺无止境、戏无止境。“这种反复的修改与提高,实际上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出良好的艺术生态。”

  会后,高云向在场专家、观众代表对《三三》这部戏贡献的智慧表示了感谢。他指出,锡剧《三三》在此次演出中有三大提升:情节更流畅、表演更自然、舞台更细腻;两个满意:让专家满意、让观众满意;两个希望:希望剧团按照今天专家的意见秉承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继续打磨。希望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宣传,把锡剧《三三》打造成一种精神的引领,成为张家港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