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改中演、演中改,不断求索
——锡剧《三三》二改研讨会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贺梓秋)2017年8月3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锡剧《三三》一改首演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江苏艺术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云,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春宏,中共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芳,张家港市副市长李兆玮等出席会议,与主创团队一起,听取专家和观众意见。这是继5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首次专家研讨会后,对剧目的又一次热烈讨论与精细打磨。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改中演、演中改
“有一座幽幽静静石碾坊,青山绿水深深掩藏;有一个清清灵灵小姑娘,悄悄走进心的梦乡……”8月3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锡剧《三三》经过三个月的“加工修改提高”后,在张家港锡剧艺术中心剧场首演。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观演
王勇在次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介绍,国家艺术基金组织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改两演”。其中,“一改”是根据专家研讨会的意见,组织加工修改提高;“一演”是在项目主体完成加工修改提高后,组织首演,并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中期监督,再次召开研讨会,为剧目的再修改、再提高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改”,就是根据“一演”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再次组织加工修改提高;“二演”,就是剧目经再次加工修改提高后,再次进行演出,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检验。
王勇表示,此次对锡剧《三三》加工修改提高后的首演验收,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制”管理的工作流程来说,是项目的中期监督;从推动艺术繁荣发展,攀登艺术“高峰”的工作角度来说,也是符合艺术创作生产规律,有助于“出精品”。
在5月召开的首场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作品的内容、形式、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物三三的二度创作缺乏具体刻画、人物桃子的转变稍显突兀、舞美背景应该呈现出更具中国化的浑然美感、音乐还需保持一种温馨等问题及建议。
三个月来,主创团队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潜心修改和精心打磨,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三三》主演董红在会上汇报了具体的修改情况,包括剧本、舞美、灯光、服装、表演、音乐等方面。在剧本方面,更追寻原著精神;在舞美方面,设计更精良,更具立体感;灯光方面,进行了全面处理,一景一雕一改;表演方面,人物形象更符合情节及人物本身;音乐方面,音乐形象更丰满、更准确;使该剧整体更符合原著精神。如,调整了人物桃子的几次出场,使人物走向更突出内心世界;对山歌、接新娘、抢喜果等群体场面进行了修改,特别使演员的人物形象和队形更符合情节实质;三三的动作也进行了修改完善更准确把握人物特点;舞台上增加了地面水纹粘贴,对舞台后景进行了调整,以无缝纱幕代替大幕的使用,使整个舞台的视觉效果更具农村意境及清新气质;音乐上删除了结尾处的合唱,用古筝、小提琴、铝板琴、二胡等使三三的音乐形象更显丰富等等。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艺无止境,不断求索
锡剧《三三》是根据沈从文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而成,讲述了在杨家碾坊中,纯洁可爱的少女三三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天遇到了城里来的少爷。情窦初开的她有了青涩的憧憬和向往——她想读书、想上学、想进城看看那斑斓天地。少爷提出要带三三去城里,就在三三满怀欣悦地奔向新生活时,久病的少爷突然撒手人寰,所有的美梦刹时破碎。碾坊还是那个碾坊,可三三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了……30日晚的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迎来阵阵掌声,也把观众带向了那个幽幽静静的杨家碾坊,跟着少女三三一起笑、一起哭。演出后,王勇对观众进行了现场调研,征集观众意见,观众们一致表示《三三》“好看,真好看!”
锡剧《三三》演出现场
专家们对演出效果表示十分肯定,“美”是他们经常强调的一个词。季国平表示:“这是一部赏心悦目、清新感人的戏。该剧把握了文学小说的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了锡剧剧种细腻、优美、动听的声腔和表演优势,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向往城市文明的乡村少女形象”。他指出,先后看过三次《三三》,每次都有提高,特别是这次,从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更精准、更精细,对剧目的呈现和人物的创造,都有明显的提高。他希望,三三可以在形体表演的细节上再精益求精,以情带形,少爷的病态、桃子的形象需更准确的把握及表现。
崔伟表示,剧本做到了“小改动大变化”,更加流畅,人物内心和把握情感历程的表达上有了明显变化。同时他也指出,文学底蕴和文学价值是这部戏最重要的内容。文学中三三这一人物,表现出至真至纯的朦胧感性,而修改后的结尾显得过于直白,反而妨碍了作品在文学价值上的独有高度和境界。“结尾想表现三三破茧化蝶的人生追求,但又让三三自言‘回不来了’,这让对人物的拔高显得流于表面。三三的‘回不来了’实际是观众对其命运和情感的解读。”崔伟建议,人生态度和选择不能表现得太清晰,而用更多感性化的呈现以追求韵味悠长,展现人生况味。
剧中的桃子这一人物,在首次研讨会上便被多次谈到,如人物稍显突兀、衔接不彻底等问题。在经过调整后,有专家再次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刘玉琴指出,桃子这一人物的修改很大,与整部作品的风格较为相宜了。但“桃子的寓意到底是什么,还可以进一步理清。桃子向往爱情而不得对三三产生影响,以及三三的读书梦,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如果能更有机、更有层次地得以呈现,或许会更好。”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则表示,三三的形体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娇憨甚至有些拙笨的?还是有些娇俏?需要更细致的提炼。音响分量需要进行合适的调整。经过修改提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都有所提升,特别是保持了这个戏独有的艺术风格。各方面调整,都已基本符合了这个戏提升的要求。
苏州市滑稽剧团名誉团长顾芗指出,该剧将戏曲程式的形体与现代表演方式进行了较为融洽的结合,但演员还需注意,不能过于看重形体。形体表演与内心情感需要有机的结合,“不要为了形体而形体”。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龙红也从自身的表演经验指出,设计动作与演员自身的情绪动作有些跳脱。“要以情带形,而不是以形带情。这对三三‘轻轻灵灵’的小姑娘气质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在得知少爷的死讯之后的那段形体,仿佛在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技巧和技艺。”顾芗还指出,该剧结尾处有些繁琐。“杨家姆妈喊‘三三回来吧’,三三说‘我回不来了’——这里实际就可以结束了。现在的结尾有些繁琐,沈从文本来就没有讲清楚,我们也不需要讲清楚,而让观众去想三三到底怎么了。作为创作者,我们不应该为观众去划句号,让观众多一些遐想,这样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虽然此前已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本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专家们针对舞美、音乐、表演上的细节,甚至某套服装、某句唱词,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剧感受和参考意见。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表示,《三三》是一部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进行的最为有益的探索,也是一部很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好作品。音乐主题鲜明,变化丰富,贯穿始终,极富情感抒发,环境渲染贴切。表现既戏曲又生活,既程式又创新。戏、舞相融,非常突出。舞美写意性强,环境营造浓郁,即富语言性,风格独特,丰富统一。对于“二改”,他认为应主要是在“精致”上下功夫:音响音量分配(演员、乐队)需再合理调整;道具“鱼”要再考究一些,要“活”一点。
山东省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一级舞美设计于鹤咏认为,《三三》一改后的首演无论是对该剧主题深化、剧情的推动、人物的细腻刻画、声腔节奏的把控、音乐舞美的语汇等方面,都较完整的呈现了主创团队对美学的追求与表达。人物、事件、空间三者做到了较好的结合,创造了该剧应有的视觉“意象”,赋予了《三三》一个新的诠释。他建议在已有的形象风格上再按照戏曲舞台美术的特点,用些中性的装饰手法,使舞台形象走到完美的统一,追求一种诗意、朦胧感、唯美的舞台形象。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表示,把一个散文式的短篇小说搬到舞台上甚至是大胆,从文学风格到舞台呈现都相当的符合锡剧的剧种气质,能够迅速将观众拉入规定情境中。道具使用巧妙,比如拐杖、篮子、金针花、书本的运用,物尽所用,每个道具的使用都成为了配合演员表演的支点,把传统戏曲动作和现代表现形式糅合的非常好,充分地展示了演员的表演技巧。虽然剧中桃子结婚的场景编排既有视觉美感又展现了民俗特点,但略显突兀,桃子这个人物的出现和转变,希望能和全剧风格再统一一下,使其更具有诗意。
除了听取专家意见,研讨会还邀请了三位观众代表一同参与讨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他们有的指出,少爷和三三之间的感情呈现过于苍白;有的说,结局过于直白、悲惨,是否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还有的提到,对山歌时,可以使用江苏常熟地区的白茆山歌,更能凸显地域文化。观众代表的意见,为本次研讨会增加了一大亮点,让剧目的修改过程真正下沉至人民群众当中,为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提供真正有益的参考。针对各个细节,主演董红、导演韩剑英等主创人员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记下笔记。就像王勇所强调的,艺无止境、戏无止境。“这种反复的修改与提高,实际上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出良好的艺术生态。”
会后,高云向在场专家、观众代表对《三三》这部戏贡献的智慧表示了感谢。他指出,锡剧《三三》在此次演出中有三大提升:情节更流畅、表演更自然、舞台更细腻;两个满意:让专家满意、让观众满意;两个希望:希望剧团按照今天专家的意见秉承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继续打磨。希望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宣传,把锡剧《三三》打造成一种精神的引领,成为张家港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