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熊源伟:
首先,关于前面有发言提到的要把戏曲,包括现代戏的语言变得生活化,这个提法我个人不太赞成。我觉得戏曲语言应该跟它的声腔成为一个体系,如果让现代戏的语言向生活化靠拢,可能会抹掉很多戏曲的特色。
真的要祝贺湖南省湘剧院排出这么一部好戏来!盛和煜30年来一直在关注这个题材,前后修改最少9次,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点赞、学习。要排好一部现代题材的作品,要比排好一个历史题材的剧要难得多,我知道此中滋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尤其钦佩盛和煜。尽管看的是录像,但是由衷地称赞《月亮粑粑》真的很好。
我在想,如果我作为一个导演来梳理这个剧本的话,第一场中有几个人物,可以在不改动剧本的前提下再勾画、润色一下。比如郑昌生,他辛勤地给学校挑水,好像已经很突出了,但这只是他对学校的工作。如果能在群体性的肢体动作里面让郑昌生更突出一些,可能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上的安排会更饱满。还有柳玉贵和柳毅,应该在他们还是学生的几场戏中稍微突出一下,这样后来他们的出现就不会显得特别突兀,细节上可以勾连一下。
现在来看,整部剧前两场戏的内容很饱满,大家都说好看。我也特别喜欢这两场的调子,很抒情很有诗意,还有一点淡淡的惆怅。在第一场中,秦雅云老师来了以后没多久房子就塌了,我想盛和煜在这里可以增加一点秦老师内心上的细微感受:原来这里的环境这样差。当然,这种感受里面是没有埋怨的。我想这样的一些细节可以让人物显得更真实,对其后面的人格定位还是有好处的。
在第二场中,中心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关于秦雅云老师转正的事情。在该单元中,造成人物情感纠葛的是那双球鞋,它是很重要的一个道具。我看到这里的感受是,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秦雅云老师对女儿造成的误会,是可以进行一些别样的处理的,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女儿骂一顿。我的意见是不要大的改动,稍微改一改态度,改一两句台词就可以。当然这是我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建议。不过我觉得可能这种想法更加具备现代思维,我想我们今天的演出还是要考虑一些现代价值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香港回归。对此我有三个小意见,首先是觉得这一幕出现得太突然,一下子把电视搬上来了,然后大家一起欢呼香港回归,我觉得可以在前面稍微有一点伏笔。第二个意见,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会跟舞美设计交流,让他首先解决香港回归的空间怎么处理,目前的这种空间处理不够漂亮,不够有创意,不够精美,不够华彩。最好在空间的构思上,把香港回归的场面和乡村学校的场面能够有一个对比和呼应。第三点我觉得是优点,把香港回归这么一个宏大叙事放到戏中来是对的,但是要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主体,可以把香港回归的背景更加强一些,相信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加精致。
第三场的问题确实比较大一些,我跟大家意见一致,觉得缺少一个推动剧情再向前发展的事件。首先在转正的事情上,秦雅云前面那么渴望转正,因为转不了正还对她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后来终于转正了,但她又大公无私地不要了,这样在秦雅云人格的塑造上有点人为地拔高了。在情节设计上,我更倾向于王俭的意见,秦雅云要退休了,要走了,但是别人要拆这个学校的时候,她选择留了下来,誓与学校共存亡,这样这个戏就漂亮了。我总觉得《月亮粑粑》这样的作品可能最后不是一个大团圆,这种作品的结局更多的是一串省略号,从这点来考虑,如果让秦雅云用生命去抗争,然后到此结束,可能整个戏的份量和基调会更加统一,会延长一种诗意的美。
我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前面两场戏像戏曲,而后面一场戏更像歌舞,我个人不太赞成将戏曲的东西歌舞化,是戏曲的歌舞场面就要戏曲化,这当然跟表演有关。
再谈谈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秦雅云及其丈夫。现在秦雅云丈夫这个人物形象处理得比较中性,个性不强,可以加一些憨厚或者倔强的性格成分进去。总之现在这个人物的特点不够明晰。王阳娟院长饰演的秦雅云这一角色,唱得好,演得也好。不过我想说的是,演现代戏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可能是一个考验、一个关口,如何在规定情境下,改变具体的行为、语言、情感的表达,以及唱腔的处理,都要对比着看。王阳娟的表演可以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剧种都应该成为开放的体系,但是再开放的体系也一定要有一个主体,即保留剧种的本体特色。对应到《月亮粑粑》中来,就是要在开放的体系里面永远确保“我”是湘剧。很遗憾,我对湘剧没有多少研究,但是按照一般的常识来看,我个人觉得《月亮粑粑》中湘剧的特色有点消减。
(光明网记者付双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