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22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戏曲“像音像”工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共文史馆馆员仲呈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共文史馆馆员):
“像音像”工程在两年时间里三次被写进中央文件,今年3月17日,奇葆同志提出了新命题:中华文化现代化。这个命题来自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第一次把中华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到了与党的文艺方向、文艺道路、文艺方针并列的地位,并且把中华文化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总书记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里曾提出过“两有”:对所有历史文化、包括戏曲文化在内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文艺工作者要体会其中深意,“扬弃的继承”是表示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有扬有弃。扬弃是哲学术语,是指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过程当中必须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两有”之后讲的最多的就是“两相”:让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如果说“两有”是一种区分原则,那么两相就是一种实践路径“像音像”工程就是中国戏曲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明智之举,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个绝不仅仅只是记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像音像”也不能取代剧场演出,与剧场演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补生辉,共同促进。
有了区别的原则,有了实践的路径,就要解决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出现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已年过古稀的叶派传人叶少兰先生坦言,每次录制都会有新的体悟。而新的体悟就是新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像音像”工程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戏曲的创新,而在于对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意义不能低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载体,中华文化的许多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都是通过戏曲来呈现的。
在1986年梅花奖评委座谈会上,大家认为当前京剧振兴的主要问题是继承,因为没有继承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清华大学哲学家领军人物陈来先生在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振兴京剧的学术讨论会上几次讲到,京剧当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表现了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同时包含很多的历史信息。前几年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泛滥,使京剧处境艰难,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到了巴黎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演讲时讲到,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是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因此戏曲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完成“像音像”工程,这是一条久远的为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立功的好事。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要流芳后世,为民族立功靠的不是乌纱,靠的是自己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什么宝贵的东西。我看见叶少兰老师年过七旬还如此兢兢业业的从事“像音像”工程,不禁心生感慨:一个人一辈子干自己喜欢干的,又能留给后世的一桩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
(光明网记者石依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