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姜宛书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音乐家何占豪、陈钢以同名越剧为基础创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它以西方乐器为载体,将传统的中国戏曲元素和现代的音乐技巧充分融合,精心构思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核心内容,以巧妙的结构排列和浓厚的情感韵味,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成为跨越中西、传承经典的艺术典范。而《梁祝》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离不开曲目中层次鲜明的文化意蕴和立足于传统的本土化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文化意蕴
一方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文化意蕴在于进一步强化了其本身的艺术美感。《梁祝》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名作,主要离不开它经典的故事情节、新颖的表现形式,以及纯真的中式爱情内核。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经历了三年同窗的默契、楼台相会的悲恸,再到双双化蝶的凄美结局,这份真挚的情感挣脱了封建家庭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约束,此时两人对爱的渴望也逐渐演变为跨越生死的灵魂共鸣,同时从侧面彰显出反对包办婚姻的深层次内涵。在这一基础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借助小提琴这一乐器模拟出祝英台的哭泣和斗争,以婉转而又细腻的弓弦表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呐喊。小提琴的高音独奏如泣如诉,好像祝英台在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悲愤,点缀其中的跳音,则如同她激烈而又坚定的心跳。作曲家刻意营造的旋律冲突进一步深化了故事的悲剧表达,真正让听众在琴弦的颤动之间感受到《梁祝》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文化意蕴还在于以交响乐的形式重塑了其中的叙事结构,真正让民族文化在现代音乐世界中得到进一步弘扬。例如,作品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时首先运用了越剧的主题旋律,勾勒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质感,随后引入一系列小提琴管弦乐器的激烈合奏,使楼台相会时的决绝更加具象化,强化了两位有情人携手对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内核。到了整首乐曲的高潮“化蝶”之时,作曲家更通过小提琴和长音的交织以及管弦乐的协奏,将旋律再一次升华,并与古典哲学中的审美倾向充分契合。这样的叙事并非背离传统,而是以现代化的音乐表现来强化传统。当文化跨越时空和地域进行传播时,抒情性极强的小提琴和《梁祝》中浓厚的情感韵味互相结合,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让听众感受到中式美学的浪漫,更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在时代浸染后突破壁垒的大胆尝试,使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真正兼具了古典与现代的、民族与世界的多层次文化意蕴。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本土化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本土化表达首先展现为越剧和交响乐的有机融合。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两位作曲家将部分经典的越剧唱段融进小提琴器乐之中,在保持原本戏曲韵味的同时丰富其艺术表现力,强化对这段乐曲的本土化表达。比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初次相遇的时候,连贯的小提琴演奏搭配婉转悠扬的旦角唱法,让听众沉浸在这份柔情似水的初见之中;同时,作曲家还利用交响化的手法再次重塑了《梁祝》之中的本土元素,在祝英台反抗包办婚姻的时候,将原本戏剧中铿锵有力的曲调调整为快速的弦乐演奏,再配合一段流畅的双音小提琴演奏,持续强化祝英台不甘被束缚的斗争情绪;最后,在表达人物情感的时候,作曲家巧妙运用小提琴的揉弦方式,借助力度的改变达到音调起伏的效果,将戏曲唱腔的细腻与弦乐演奏的宏大结合在一起,将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巧妙的音乐处理形式,再度赋予了这段传统爱情故事新的生命力,将《梁祝》升华为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本土化表达还表现为小提琴演奏形式的民族化。小提琴作为一种舶来乐器,在《梁祝》中却被赋予了极强的民族特质,成为这段乐曲本土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其中,小提琴常常被用来模拟戏曲的唱腔技巧,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时的滑音和颤音,都是对哭腔的模拟,相比西式演奏技巧而言,这样的演奏形式使当时的氛围更加缠绵悱恻,并成功地还原了江南水乡的灵动和委婉质感。同时,尽管西式乐器小提琴擅长演奏宏大的曲调,但运用到《梁祝》中,则被调整为符合中式美学的含蓄表达技法,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结拜时用轻快的跳弓法再现少年的青涩;两人同窗共读时运弓平稳,如同细水长流的陪伴;化蝶纷飞时的长音则将情感的浓度再次加深,契合了本土艺术表达中哀而不伤的情感特质。诸如此类的表达,巧妙而有力地向人们证明了,外来乐器也可以在本土化表达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延伸乐器表现力的同时,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作为我国交响音乐走向世界的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自创作以来,被众多国际知名小提琴家和乐团纷纷演绎,也成为现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曲目。这部作品以悠扬旋律承载深厚文化意蕴,让国外观众领略到中国古代爱情的深刻与浪漫,感受到那份对自由与爱的执着追求,并成功让小提琴这一外来乐器焕发出中式审美意蕴,彰显了优秀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范式,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