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文韵平
热播剧《赴山海》近日备受关注。作为根据长篇武侠小说《神州奇侠》改编的作品,它原本可借经典IP实现一次风格鲜明的回归,但最终却因浮夸特效与失真动作戏遭遇口碑“滑铁卢”。
观众对种种离奇镜头颇有怨言:“刀还没碰到人,对面就整队后翻”“悬崖飞马,骑手在空中停好几秒”……三亿元投资,投出了割裂感——亮丽的视觉效果不少,但“武侠味”始终飘在空中。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飞”“能不能慢动作”。观众要看的,不是特效有多高级,而是刀背的温度,是拳风里的筋骨,是建立在真实动作、真实重量与真实意志上的武侠精神。
这是功夫,还是魔法
武侠迷谈武侠,总有几幅典型画面浮现——蒙着尘土的客栈、夜雨里的长街、高手对决时一招一式所带来的紧绷感……经典武侠剧镜头简陋、布景简单,可只要演员提刀亮相,那股从动作到神态的能量,便能让人物站成立体的存在。
而许多当下武侠作品则像是在拍“玄幻版时尚大片”:风静止,但头发自动飞扬;人尚未落地,却在半空中停驻数秒;招式一出,敌人像是接到了系统指令:“请立即后退五米,为主角让出帅气空间。”观众自然会忍不住发问:“这究竟是练拳的,还是霍格沃兹魔法学院毕业的?”
传统武术的劲道、节奏、精气神,都在过度包装下变得模糊。许多本可展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掌心的旧伤、试探性的步伐、临敌时的微妙眼神,都被光影涂层覆盖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被技术拉扯的身形,是被程序代替的虚无感。
于是,一个尴尬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所有角色都靠特效“外挂”行走江湖,一刀能劈出天光万丈,轻轻一挥便能连环击倒数十人——观众看的还是“武功”吗?他们的失望并非针对技术本身,而是因为技术之下没有真实的内容支撑,呈现出一种空洞的声响。
是“神”的设定,还是“人”的意志
武侠的魅力,并不取决于“能打多少”,而在于“为何而打”。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之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之所以被反复引用,是因为武侠的价值并非在于“神性”,而是源自人的选择。令人心动的武侠精神,是人在极端处逼出的勇气,是面对力量差距仍愿意站出来的担当,是明知可能迎来失败,仍选择拔剑的倔强。
江湖里的刀不会自动锁定敌人,侠客的武功也不是按技能冷却时间释放的。那些本应体现角色成长的设定——训练、积累、突破、领悟,如今却常常被一套法术似的万能技能替代。角色变得像“神仙”,却失去了“人味”。既然不是凡人,他们自然也难以承载武侠所表达的价值重心。
武功只是外壳,侠义才是骨架。武侠故事本质上是讨论“我是谁”“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如何与世界对话”。郭靖守襄阳、萧峰处理辽宋冲突、令狐冲打破成见——这些瞬间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它们讲述的是价值判断,是在个人与更大世界之间做出的选择。
特效不是敌人,但边界在哪里
技术进步本身不存在问题,它完全能为武侠提供新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特效是用来协助叙事,还是取而代之?
徐克在《龙门飞甲》中的尝试便提供了正向例证。技术被用来强化打斗的力度与清晰度,而非将动作变成光效堆叠。观众能够看清力量从何而来、去往何处;桌椅碎裂与沙暴翻腾也不只是视觉炫技,而是让武侠世界的物理逻辑更真实可信。特效在这里是“助推器”,而非“遮羞布”。
因此,关键不在于“用不用特效”,而在于“特效是否替代了动作本身的意义”。只有当武功本身能够被可信地呈现时,特效才有资格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缺了“锦”,花自然无处可落。
武侠剧靠什么打动人
武侠世界并不是神话,它始终在现实之上有所投射:刀剑代表选择,江湖隐喻人生,习武象征修己,行侠体现修心。如果一个武侠剧中的角色无需练功、无需判断、无需承担后果,只要套上几道光效便能所向披靡,那它描绘的不是武侠,而是虚幻。
科技可以不断飞升,但武侠必须落地。落在人物命运的泥土里,落在选择与矛盾的重量里,落在普通观众能够共情的挣扎与坚持里。如今我们说武侠精神消失了,其实不是精神不见了,而是角色的“人性”被拍得越来越淡。
当创作者重新意识到武侠的根基在“人”,而技术只是辅助,人们期待的武侠故事与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如此,科技与武侠之间不再彼此抵触,而是在合适的边界内实现互相成全。(执笔 汪文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