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技飞升了,武侠精神却掉线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科技飞升了,武侠精神却掉线了

来源:浙江日报2025-11-21 09:28

  作者:文韵平

  热播剧《赴山海》近日备受关注。作为根据长篇武侠小说《神州奇侠》改编的作品,它原本可借经典IP实现一次风格鲜明的回归,但最终却因浮夸特效与失真动作戏遭遇口碑“滑铁卢”。

  观众对种种离奇镜头颇有怨言:“刀还没碰到人,对面就整队后翻”“悬崖飞马,骑手在空中停好几秒”……三亿元投资,投出了割裂感——亮丽的视觉效果不少,但“武侠味”始终飘在空中。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飞”“能不能慢动作”。观众要看的,不是特效有多高级,而是刀背的温度,是拳风里的筋骨,是建立在真实动作、真实重量与真实意志上的武侠精神。

  这是功夫,还是魔法

  武侠迷谈武侠,总有几幅典型画面浮现——蒙着尘土的客栈、夜雨里的长街、高手对决时一招一式所带来的紧绷感……经典武侠剧镜头简陋、布景简单,可只要演员提刀亮相,那股从动作到神态的能量,便能让人物站成立体的存在。

  而许多当下武侠作品则像是在拍“玄幻版时尚大片”:风静止,但头发自动飞扬;人尚未落地,却在半空中停驻数秒;招式一出,敌人像是接到了系统指令:“请立即后退五米,为主角让出帅气空间。”观众自然会忍不住发问:“这究竟是练拳的,还是霍格沃兹魔法学院毕业的?”

  传统武术的劲道、节奏、精气神,都在过度包装下变得模糊。许多本可展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掌心的旧伤、试探性的步伐、临敌时的微妙眼神,都被光影涂层覆盖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被技术拉扯的身形,是被程序代替的虚无感。

  于是,一个尴尬的矛盾就出现了:当所有角色都靠特效“外挂”行走江湖,一刀能劈出天光万丈,轻轻一挥便能连环击倒数十人——观众看的还是“武功”吗?他们的失望并非针对技术本身,而是因为技术之下没有真实的内容支撑,呈现出一种空洞的声响。

  是“神”的设定,还是“人”的意志

  武侠的魅力,并不取决于“能打多少”,而在于“为何而打”。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借郭靖之口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之所以被反复引用,是因为武侠的价值并非在于“神性”,而是源自人的选择。令人心动的武侠精神,是人在极端处逼出的勇气,是面对力量差距仍愿意站出来的担当,是明知可能迎来失败,仍选择拔剑的倔强。

  江湖里的刀不会自动锁定敌人,侠客的武功也不是按技能冷却时间释放的。那些本应体现角色成长的设定——训练、积累、突破、领悟,如今却常常被一套法术似的万能技能替代。角色变得像“神仙”,却失去了“人味”。既然不是凡人,他们自然也难以承载武侠所表达的价值重心。

  武功只是外壳,侠义才是骨架。武侠故事本质上是讨论“我是谁”“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将如何与世界对话”。郭靖守襄阳、萧峰处理辽宋冲突、令狐冲打破成见——这些瞬间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它们讲述的是价值判断,是在个人与更大世界之间做出的选择。

  特效不是敌人,但边界在哪里

  技术进步本身不存在问题,它完全能为武侠提供新的表达方式。关键在于:特效是用来协助叙事,还是取而代之?

  徐克在《龙门飞甲》中的尝试便提供了正向例证。技术被用来强化打斗的力度与清晰度,而非将动作变成光效堆叠。观众能够看清力量从何而来、去往何处;桌椅碎裂与沙暴翻腾也不只是视觉炫技,而是让武侠世界的物理逻辑更真实可信。特效在这里是“助推器”,而非“遮羞布”。

  因此,关键不在于“用不用特效”,而在于“特效是否替代了动作本身的意义”。只有当武功本身能够被可信地呈现时,特效才有资格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缺了“锦”,花自然无处可落。

  武侠剧靠什么打动人

  武侠世界并不是神话,它始终在现实之上有所投射:刀剑代表选择,江湖隐喻人生,习武象征修己,行侠体现修心。如果一个武侠剧中的角色无需练功、无需判断、无需承担后果,只要套上几道光效便能所向披靡,那它描绘的不是武侠,而是虚幻。

  科技可以不断飞升,但武侠必须落地。落在人物命运的泥土里,落在选择与矛盾的重量里,落在普通观众能够共情的挣扎与坚持里。如今我们说武侠精神消失了,其实不是精神不见了,而是角色的“人性”被拍得越来越淡。

  当创作者重新意识到武侠的根基在“人”,而技术只是辅助,人们期待的武侠故事与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如此,科技与武侠之间不再彼此抵触,而是在合适的边界内实现互相成全。(执笔 汪文羽)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网络直播评审的喜与忧

  • 《破壁与神游》:生命与诗学的量子纠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如此重要?“根基”二字有何深意?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2025-11-19 15:41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