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池 浚
当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尽可“为我所用”,只有俯下身来,感触民间的脉动,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为科技造物注入人文情怀,使其回归人性温度。
独占鳌头处,遇见光影流转;彩云追月时,聆听数智和鸣。粤港澳三地联袂呈现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以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向世界展现了一次文化创新的深度实践。科技为文化赋能,让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当代审美相融,激活岭南大地的文艺符号,助力其升华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情感语言,为地方传统艺术的时代表达提供了生动范本。
本届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文化展演于细腻中见宏大,致广大而尽精微,完成“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的叙事。环形水舞台传递出“上善若水”的包容品格、“滴水汇海”的同心力量,更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从静水深流的温情,到海浪奔涌的力量,诠释了“水”的包容通达与“同心圆”的团结凝聚等东方哲学理念。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核心场域中,岭南大地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编织进每个场景,融入主题脉络。粤剧、潮剧、汉剧等岭南戏曲元素在暖场表演中轮番登场,与其他民俗艺术交相辉映。醒狮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加持下灵动展现,与科技元素深度融合,“采青”表演传递吉祥如意的传统寓意。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呈现的龙舟竞渡场景,让龙舟“划”入观众席,打破空间界限,让观众成为仪式的一部分,将团结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让“百舸争流”的奋进精神震撼人心。
“破圈”的难度不在技术,而在突破人心中的壁垒。当代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尽可“为我所用”,只有俯下身来,感触民间的脉动,倾听内心的声音,才能为科技造物注入人文情怀,使其回归人性温度。每一项技术应用都不是孤立地炫技,而是紧密围绕精神内核,实现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粤韵流芳》由粤港澳三地艺术家联袂演绎,唱响根脉与感悟、情怀与梦想,诠释了“湾区同心”的深厚情谊,呼应了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盛会主题,升华了精神内涵。演员立于数座巨型灯笼戏台之上,灯笼融合广彩、粤绣、广珐琅、嵌瓷等传统工艺元素,升降机械结构与投影映射技术配合灯光与音乐节奏变化,营造出“戏在灯中,灯亦在戏中”的意境。全息投影技术将英歌舞在多层舞台空间中视觉化延展形成舞阵,强化了集体舞动的节奏感与冲击力。不少曾经偏居一隅的民间艺术和地方传统,借助创新思维与科技手段,突破地域与代际圈层,以极具国际审美的方式呈现,完成从“乡土习俗风情”到“国家文化名片”乃至“世界艺术语言”的升华。
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推动文化实现新的突破。本场开幕式中,科技手段系统性担当了艺术的“翻译器”与“情感放大器”,让传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在暖场表演中,在全息投影与智能灯光的加持下,二十四节令鼓的隆隆之声与光影交织。序篇中,智能人形机器人叩响青铜古乐器件,奏响传统旋律《彩云追月》。机器人动作精准,句鑃音色苍古,二者结合跨越两千多年,让文物“活”起来。节目《咏春踏浪》中,咏春传承人与武术演员以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现咏春魅力,构成“雨打芭蕉、人舞空中”的诗意画面,呈现具有国际审美的视觉奇观。
开幕式上的鳌鱼舞令人印象深刻。当一条长约27米、高约6到7米的巨型空飘鳌鱼从水舞台中“破水而出”,在夜空中灵动遨游,瞬间引来全场欢呼。“神鳌飞天”的一幕刷屏社交网络,成为惊鸿一瞥的惊艳名场面。鳌鱼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极具特色的象征符号,承载“独占鳌头”“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其相关扎作与舞蹈技艺传承逾600年。创作团队在保留传统“龙头鱼身”造型的基础上,创新融入凤尾与金龙鱼的形态元素,赋予其更飘逸的游弋姿态;色彩上则极致化运用浓郁的红色、黄色、金色与蓝色,并融入本土不饱和色调,营造出强烈的湾区视觉辨识度;制作上突破传统空飘造型的限制,以低成本气球为基础,采用多分段造型气囊结构,外部使用轻薄软纱材质,内部灌注氦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借鉴非遗制作中的灵动智慧,使鳌鱼能在空中实现头尾摆动、鱼身弯折的仿生动态。在表演过程中,由20名少年武者通过绳索牵引控制遨游轨迹,与庞然巨物形成力量对话,最终实现“人鱼合一”的境界,再现“人器互动”的传统理念。
科技光影的运用,把传统艺术中那些“难以言传”的意蕴,转化为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直观感受、产生情感共鸣的视听语言,形成“技术—艺术—受众”的闭环。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总能引领时代风尚。当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地方艺术“破壁出圈”、传统文化“基因觉醒”乘势而上,这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持续探索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智慧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地方传统艺术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更加灵动的活力,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池 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