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延嵩
在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领域,孟繁华始终秉持着独特的学术品格。他的新著《历史叙事和时间意识:与文学史和文学现场有关》以缜密的学理思考和敏锐的文学感知,构建了一座连接文学历史与现场的桥梁。此书不仅是其学术成果的集成,更在崇尚速成的时代中,印证了“慢思考”的珍贵价值。

翻开著作,读者很快会被孟繁华鲜明的问题意识所吸引。他将历史叙事与时间意识并置,揭示出一个深刻命题: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安放文学的价值?对此,孟繁华提出“慢的美学”。在算法与速度主宰的当下,这一主张不仅关乎研究方法,更代表一种知识分子的学术立场,即拒绝被各类研讨会与快速迭代的文学现象所裹挟,坚守文学批评应有的沉潜与深度。
这一主张在他的文本分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在讨论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时,孟繁华注意到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当众多作家追逐繁复的叙事技巧之际,毕飞宇却选择了一种看似“老派”的讲故事方式,即采用全知视角,宛如一位洞悉一切的叙述者。孟繁华认为,这种不随波逐流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创作自主性,在众声喧哗中,显露出一种可贵的叙事定力。
在评论徐则臣的《北上》时,孟繁华的剖析更为细腻深入。他通过“青春作伴好还乡”“北中国的风物志”与“运河上的风情书”三个层层递进的视角,揭示了小说的独特魅力。“青春作伴好还乡”探讨了人物沿运河展开的精神寻根,既为地理行走,亦是文化还乡;“北中国的风物志”细致分析了小说如何将运河两岸的生活细节与民俗风情,编织为生动的北方文化图景;而“运河上的风情书”则阐释了那些日常描写如何共同构筑一部流动而充满烟火气的人文史诗。这三个角度环环相扣,共同诠释了《北上》何以赢得专业评论家与普通读者的双重认可。
孟繁华的批评风格气势磅礴而不失细腻,理论思考与文本细读相得益彰。他既能从宏观把握文学发展脉络,亦能在微观处洞察作品的精神内核。这种批评品格在当下的文学研究领域尤为珍贵。当越来越多的批评文字陷入术语堆砌或浅薄印象时,孟繁华始终保持对文学的真切感受与独立判断。
全书后记中,孟繁华写道:“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慢’都是一种奢侈。一切都在加速运转,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这段话揭示了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价值往往需要在时间沉淀中逐渐显现,而深刻的文学批评则需要与作品保持必要的距离与耐心。
合上此书,读者将发现孟繁华所给予的不仅是一部文学论集,更是一种思考文学的方式。在他的文字中,历史与现场不再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对话、彼此启发的两个维度。这种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目光,以及始终不渝的文学热忱,正是孟繁华文学批评最动人的品质。在一切加速变化的时代,这样的学术坚持愈发珍贵。(朱延嵩)
